劉曉峰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
使用新奧法施工時,隧道光面爆破技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如何確定爆破參數及布置炮眼直接關系著該技術的施展質量。尤其是在爆破作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環節及施工質量控制相當重要,鑒于此,有必要對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控制技術的實施要點進行研究。
工程項目為荔榕高速第六合同段,預計施工周期18 個月。項目坐落于黔東南州榕江縣境內,為典型的亞類隧道,左幅2.004 km,右幅2.021 km。現場勘查結果是區域內圍巖均為Ⅳ級和Ⅴ級。受地質條件的影響,工程選用光面爆破的施工方式。工程隧道爆破需炸藥約320 t,隧道24 t 連續作業,為了方便施工,在亞類隧道進出口分別建設一處5 t 庫容量炸藥庫,炸藥使用時,直接從炸藥庫領取,再利用炸藥運輸車運送至施工現場進行爆破施工[1]。
基于提升施工效率的目的,工程以安全施工為基本準則,采用光面爆破技術,在進行鉆眼作業時引入鑿巖機設備,適配一定數量的自卸車進行出渣運輸。采用風動鑿巖機打眼,孔底至開挖斷面的距離在50 cm 左右,以便保證邊坡穩定。采用垂直或傾斜方向布置炮孔,梅花形交錯布置。同排各炮眼間距及排與排間距,視炮眼深度而定。
在進行掏槽眼布置時,宜將其設置在開挖面的中下部區域,如果遇到施工巖層明顯軟硬不均,需要將掏槽眼布置在巖層薄弱區域,此外深度也應加深,通常比正常眼深(25~50)mm。基于提升輔助眼施工的目的,應控制好深眼部分的起爆時間,盡可能將其推遲一些。以周邊眼以及掏槽眼為基準,輔助眼宜設置在二者的中間區域,并呈均勻分布的特性[2]。
對光面爆破的各類參數進行理論層面的計算,基本依據為:當炸藥在眼中發生爆炸時,會對眼壁產生壓力,且該值普遍低于巖石的抗壓強度。
在進行二號巖石炸藥計算時,可用公式(1)計算出該點不偶合。

式中 D——不偶合系數
d0——炮眼的直徑,cm
d1——炸藥的直徑,cm
α——爆破產生的氣體分子余容系數
o——爆破產生氣體的初始壓力,Pa
[c]——巖石三軸抗壓強度,Pa
r——絕熱指數
要想順利完成爆破施工,應事先做好鉆眼、裝藥以及接線等工作;若現場施工條件發生變化,則需要對施工方案進行更改,并交由技術負責人進行審核。
基于提升開挖輪廓線精度的目的,必須做好測量工作,將開挖輪廓以及炮孔位置精準地標示在工作面上,以爆破設計標示為基準,由此確定炮孔的準確位置,隨后進行質量檢測。在鉆孔過程中,應確保鉆入位置的精確性,通過平直的方式鉆至孔底區域[3]。
以炮眼布置圖為基準,在此基礎上準確布置炮眼;控制好掏槽眼眼口之間的間距,所產生的誤差應控制在5 cm 以內,同時眼底間距也需要遵循此標準;由于眼口的排距與行距會存在誤差,此時需要將其控制在10 cm 以內;控制好內圈炮眼與周邊眼的距離,其產生的誤差應控制在5 cm 以內;對開挖面平整性進行觀察,若凸凹現象較為明顯時,則需要適時改變炮眼深度,確保所有炮眼與炮底均在同一垂線上。裝藥深度為炮眼深度的1/3~1/2,以上各種參數在施工過程中,隨土質軟硬、斷面形式進行調整,使其達到最佳的爆破效果。同時考慮第二排孔以后各排炮孔裝藥量較前一排增加。
整個裝藥過程均需要以人工作業的方式進行,裝藥作業前,需要使用高壓風對孔內殘留的巖粉進行深度清理。整個裝藥過程均需要分組進行,并注重“對號入座”的基本原則。應遵循先上后下的裝藥順序,同時宜從兩側進行,最后延展至中間。當結束某孔的裝藥作業后,需要使用炮泥進行封堵,此過程應將炮泥長度控制在(20~30)cm 范圍內。首先對掌子面導爆管進行劃分,以6 束為宜,在此基礎上通過捆綁的方法將其固定在同段雷管上。基于提升安全性的目的,每束所配備的雷管數量以2 個為宜,而后再將所有導爆管進行匯總,形成一個整體并捆綁在某一雷管上。考慮到區域內頻發涌水現象,因此在使用普通炸藥的同時還應針對性地引入抗水炸藥[4]。
結束爆破作業后,首先應進行通風,而后進行灑水處理,上述環節應持續30 min,在確保掌子面沒有炮煙后施工人員便可進入爆破現場。首先利用高壓水對開挖面進行沖洗,而后使用挖掘機將爆破所產生的危石移走。
經爆破施工后產生的堆碴具有一定高度,在此基礎上進行拱部噴射施工,起到封閉巖面的作用。施工過程中,隨時注意邊仰坡的穩定性,并按設計要求進行噴砼防護。砼采用砼噴射槍進行噴射。當明洞開挖至暗洞時,按進出口相應圍巖類別采取超前小導管壓漿初期支護措施安全進洞。
引入側翻式裝載機,將產生的棄碴置入裝載機運料斗,而后將其運輸制定的棄碴場。需要給棄碴場配置兩臺推土機,由此進行碾壓作業,確保場地內道路的通暢[5]。
受風鉆的影響,施工時極容易出現超挖現象,因此需要對超挖值加以控制。對初支厚度進行分析,以此為參考對起鉆的位置進行調整,通常情況下初支厚度宜為10 cm。鉆孔作業時,應確保初支厚度達到5 cm 及以上水平,同時氣缸的位置不允許出現變化,以設計輪廓為基準,終鉆位置應比其大4 cm,安排施工人員對該部分區域進行填補,提升其平整性。整體來說,應盡可能控制超挖量,由此縮減工程成本。
對于左側墻超欠挖現象而言,其大多由人為因素造成,這與施工人員習慣右手操作有著一定的關聯。對此,需要對施工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對于習慣左手施工的人員而言應盡可能將其安排至左側邊墻施工中,如果不具備此條件則需要在日常施工中進行頻繁的監督。
在施工過程中,應對孔位進行測量定位,同時將起鉆位置等信息標示出來;首先對定位孔進行施工,隨之插入鋼釬,而后依據此工序對周邊眼進行施工。
在不影響光面爆破施工質量的基本前提下,可以適當地加大循環進尺,由此縮減工程成本,提升其效益性。關于控制循環進尺施工質量的可行措施:確保打眼后所形成的孔洞規格達到工程標準,以便后續光面爆破施工的順利進行,各個炮眼均需要達到“平、直、齊”的要求,具體內容如下:
(1)準確看線,輪尺定位。首先需要將中腰線精準地引至工作面,以此為基準確定周邊眼的具體位置,而后對掏槽眼等其余部分進行確定。
(2)對隧道中心線進行檢查,在此基礎上設置好首個頂眼,并插入鋼釬,從而起到指示標志的作用。以設計輪廓線為基準,確定周邊眼的具體位置,以鋼釬方向為基準進行打眼施工,這一過程眼底會向巷道外偏離一定的距離,需將其控制在(50~70)mm 范圍內。
(3)所有鋼釬的長度均相同,所有眼底均需要處于同一平面上。
(4)在進行鉆孔施工時,應進行區域劃分,并遵循定人、定眼的原則,由此提升施工人員的熟練程度,提升打眼效率。
當前,光面爆破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山嶺隧道的施工建設中。對此,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展開探討,對光面爆破施工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地質條件等因素,提出了可行的技術方案,由此提升邊墻爆破效率,對超欠挖等問題的控制具有積極意義。結果表明,光面爆破施工效果理想,施工后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工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