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輝
限售股解禁后的減持是長期困擾A股市場的大問題,這些股票持股成本極低,有的已是零成本,甚至是負成本,卻要以極高的價格在二級市場減持,令二級市場投資者聞之色變。減持兇猛!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近來不時聽到優化減持政策之議,本以為有什么建設性的解決之道,不料卻是說原來對減持的限制規定太多了,現在要給減持“松綁”,讓減持更方便一些。如此本末倒置,真讓人大跌眼鏡。
近來有媒體報道稱,監管層正在對2017年以來實施的減持新規影響進行重估和研究,認為對減持的嚴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正常的市場行為,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市場最新變化情況,以更加市場化的形式對減持行為進行規范。減持新規雖然還沒有出臺,但從一些媒體的預熱已經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說減持是中性行為,實際減持數量往往低于計劃減持數量,并稱減持計劃的披露及實施未明顯影響股價走勢。
這真是睜眼說瞎話,就舉眼面前的一個例子吧,本周一,券商A公司因為巨量限售股解禁跌停,而存在減持預期的券商B公司跟跌4.51%;周二券商A公司繼續跌停,券商B公司也一度跌停,收盤仍大跌7.05%。當天晚間券商A公司發布股價異常波動公告稱,公司當日接到共計23家限售股解禁股東致函,他們承諾短期內不減持,并將長期持有券商A公司部分股票。周三券商A公司因為這則公告緩過來了,上漲1.59%,券商B公司卻還是下跌了2.43%。周四券商A公司復又下跌1.88%,券商B公司再跌2.17%。
由此可以看得很清楚,限售股的解禁減持與二級市場的股價走勢呈正相關關系。券商A公司因為有巨量限售股解禁,導致股價連續兩跌停。券商A公司發布公告稱有23家股東短期內不減持,股價跌勢緩一緩。為什么后面仍然續跌?因為減持的數量實在太大,有18.345億股之多,占總股本的35.42%,是流通股的3.5倍。這次表示短期內不減持的23家股東持股數約占券商A公司總股本的25.14%,占此次限售股解禁數的70.98%。但是他們聲稱的“短期內不減持”是沒有明確時間約束的,半個月、一個月都算是短期;而他們聲稱的將“長期持有”也打了伏筆,是長期持有“部分股票”,就是還是要減持的,只不過不是清倉式減持而已。
減持就是增加二級市場股票供給,而且供給的是極其廉價的股票,好比是股價的堰塞湖潰堤,勢必對二級市場形成巨大沖擊。更重要的是,減持與投資者在二級市場的賣出行為具有本質的區別,二級市場投資者賣出后還會再買進,限售股減持后資金很少會再回流二級市場。這對二級市場怎么會是中性的?這不是顛倒黑白嗎?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減持金額達2509億元;2015年減持金額達5477億元;2016年盡管行情低迷,但減持金額也有2837億元;2017年5月“史上最嚴減持新規”出臺,減持金額減少至1600億元;2018年減持金額回升至18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減持金額已有1359億元,而10月份限售股解禁規模達到3200多億元。11月、12月還會有多少?這是多么驚人的數據。
面對這么大的減持壓力,居然還有人嫌現有的減持限制規定太多,你確定沒搞反了嗎?限制減持確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但現在這種情況不限制又怎么得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不好,但是如果頭痛醫腳、腳痛醫頭那就更不對了。限制減持現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至少還能緩解一下市場面臨的減持壓力。像券商A公司這樣,發個公告,讓一些股東表表態,至少能安撫一下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情緒。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改革新股發行制度,重新設計新股上市的股本結構,將現在新股流通股大大低于總股本的結構倒置,改變新股上市初期都是偽小盤股的現狀。
現在新股發行數量都是只占總股本的25%,總股本4億股以上的新股發行數量只占10%,所以新股能夠高價發行。試試把這個股本結構倒過來,總股本低于4億股的,新股流通股占總股本的70%;總股本大于4億股的,新股流通股占總股本的60%。根據公司的募集資金需求確定新股發行數量,其余由老股按持股比例轉讓發行。這樣新股一上市就是大盤股,不僅可以壓低新股發行價,而且以后老股的減持空間也會小很多,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限售股解禁減持的問題。現在卻是新股不斷發行,限售股越來越多,減持沒完沒了,長期沖擊二級市場。這個樣子A股市場怎么可能會有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