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宇
摘 要: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是每年春節期間傳承于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城鄉,由縣城及周邊群眾自發組織、自發參與的一種別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歡慶元宵節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源于舞龍求雨,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龍身上的邪氣。德江炸龍習俗具有多重文化屬性,是德江縣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維系鄉土情結的重要紐帶,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文學、藝術和當代價值。在今天對于營造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鄉村振興中必將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非遺;德江;炸龍;價值;特征
一、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的基本內容
德江縣位于婁山山系與武陵山山系交匯處,是黔東北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居住著漢、土家、苗、仡佬等17個民族。德江炸龍習俗始于漢代,至今仍然盛行于德江縣的一項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全縣群眾自發有序組織,不分民族,不論男女老少均主動參與,自玩自炸,一直延續至今。
活動主要包括:扎制龍燈(制作)、接龍起水(祭祀)、亮龍、出龍儀式、入戶拜年(消災祈福)、巡游、炸龍、化龍(送龍歸海儀式)等環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炸龍”環節。
如今隨著城區的擴大,參與炸龍的人數從上千人增加到上萬人,龍燈從20多條增加到80多條,觀眾從數萬人次增加到30多萬人次。炸龍時間為正月十五晚上,正月十四、十五白天會進行龍燈巡游,即龍燈伴以秧歌、腰鼓、花燈、儺堂戲、彩車等,沿縣城主要街道巡游。正月十五晚上,舞龍者頭戴濕毛巾,袒胸露臂,敲鑼打鼓,高舉龍燈昂首前行。街道上家家戶戶均早已將爆竹纏繞在竹竿上,排成一排,火龍出現便立即點燃鞭炮和土制噓花,對龍燈密集轟炸。哪里的爆竹和煙花最猛烈,龍燈就往那里鉆,全城都是爆竹聲、猶如春雷滾動,一般要持續到深夜才散去。
德江炸龍習俗對于研究民族、民俗、天文、聲樂、舞蹈等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是德江民眾對于炸龍文化,民族情感的一種寄托和表達方式。
二、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的自然環境
德江縣,位于貴州高原的東北部,地處武陵山、大婁山交匯處。全縣國土總面積2072平方公里,聚居著土家、漢、仡佬、苗、侗、布依等17個民族,總人口49.1萬人。烏江,自南而北,流經德江縣境內五個鄉鎮,屬烏江中下游地帶,海拔在319米至1534米之間,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復雜多樣的地形,多民族聚居的環境,獨特多樣的文化,為德江炸龍習俗的產生和傳承奠定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三、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的歷史淵源
德江炸龍習俗來源可查的歷史文獻及文物佐證為:1、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飛龍寺(時屬德江縣龍泉鄉管轄)內正壁上的“求雨圖”;2、《史記·華陽國志》:“黔中之南,間有龍舞”;3、《思南府志》載:“安化(今德江)各場鎮,均有土王節,間有炸龍者”;4、《德江縣志》記載:1914年(民國三年)正月,城區舉行了規模宏大的炸龍活動慶祝安化縣改為德江縣。
1978年后,除煎茶等少數集鎮有兩三條龍參與活動外,主要集中在縣城進行。活動已演變為酬神和娛人的有機結合。21世紀初至今,德江炸龍習俗主要在縣城舉行,每年都有80條左右的龍燈參與其中。
四、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的分布區域
因炸龍活動需要寬敞且人員較為集中的場所,德江炸龍習俗核心區域為縣城各街道,且輻射縣域內的合興、煎茶、共和、高山、復興、荊角、泉口、龍泉、穩坪、長豐、沙溪、錢家、楠桿、長堡、楓香溪等鄉鎮及周邊縣市部分鄉鎮。據史志記載,從明清以來,全縣18個主要場鎮都有炸龍活動。1978年后,除煎茶等少數集鎮有數條龍參與炸龍外,德江炸龍習俗主要集中在縣城進行。2010年至今,縣城內的各個社區、街道均為活動舉行場地。
五、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的主要特征
1. 鮮明的地域特征:炸龍習俗歷史上在貴州黔東的德江、思南、等縣都有分布,20世紀80年代以后,炸龍習俗活動則主要集中保留在德江縣縣城內為主,炸龍已成為德江人過年不可或缺的部分。
2. 淋漓盡致的“炸”的特點。在活動的所有流程中,德江炸龍以“炸和噓(噴灼)”為主要特征。男人們袒胸露臂舉著龍燈上街“巡炸”,臨街人家將爆竹纏繞在竹竿上并排列好,龍燈到來后點燃并將其置于龍頭、龍身、龍尾的正上方,進行密集轟炸,另將土制噓花正對龍燈噴灼,場面異常震撼,視野所及均是火樹銀花,耳邊爆竹聲猶如春雷滾滾。
3. 具有藝術形式多元性。流傳千百年下來的德江炸龍,包括竹編、繪畫、剪紙、印染等傳統工藝,所扎龍頭精致美觀,高大雄壯。既包含有豐富的民俗事項,又體現有文學藝術和游藝和雜技的活動。
4. 具有群眾參與廣泛性。每年春節,全縣群眾自發有序組織,不分民族,不論男女老少均主動參與,自玩自炸,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無不樂在其中。
5. 活動周期性及持續性。德江炸龍習俗為每年正月初炸龍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燒龍結束,具有固定的活動開展時間周期及長達十六天的活動持續時間的特性。
六、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的重要價值
1. 德江炸龍習俗的歷史價值。將古代以龍求雨、舞龍酬神民俗活動保存至今,內涵豐厚,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生動見證。對于研究我國西南地區民眾的民族、哲學、宗教、天文、語言、神話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2. 德江炸龍習俗的民俗學價值。德江炸龍,內涵豐富,儀式莊重,保留眾多民間智慧。表達了人們祈福祛災的美好愿望,活動還帶來了秧歌、腰鼓、花燈、獅子、儺堂戲等民俗表演,具有民俗學價值。
3. 德江炸龍習俗的社會學價值。對于德江民來眾說炸龍習俗已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交流方式,通過參加活動,加強了族群之間的交流融合,增強了民眾的凝聚力,提升了民眾的文化自愛自信,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較高的現實價值。
4. 德江炸龍習俗的文化藝術價值。德江炸龍包含竹編技藝、木雕技藝、繪畫技巧、剪紙技術、印染工藝、刺繡工藝等,所扎龍頭精致美觀,高大雄壯。既包含有豐富的民俗事項,又體現有文學藝術和游藝和雜技的活動。
5. 德江炸龍習俗的文學價值。德江炸龍活動流程中的舞龍(拜年):送帖入戶,入戶舞龍祈福儀式中,玩龍者將根據對每一戶戶主的了解,送上押韻起滿含主人心愿的賀詞,賀詞種類和寓意豐富,具有較好的文學價值。
七、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的保護與傳承
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德江炸龍習俗的傳承和發展已面臨亟待保護的境地。一是炸龍的分布已從眾多的集鎮縮小到了縣城,炸龍文化覆蓋區域大幅萎縮;二是龍燈扎制技藝多掌握在民間老藝人手中,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工藝傳承后繼無人。三是對炸龍文化的內涵缺乏研究,炸龍的民俗價值挖掘有待提高。
1. 已采取的保護措施:(1)2010年成立德江縣龍燈協會,組織全縣舞龍炸龍愛好者和工作者開展培訓交流等活動。召集各路龍燈,統一舉行出龍儀式,公布巡游線路、方向和提出活動規范,使該習俗得以有序健康開展。(2)德江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保存有炸龍各主要環節(含制作技藝)的文獻、書籍、項目文本及光盤(含輔助材料);收集有相關文獻,編輯出版了《德江土家炸龍》等書籍;收藏有相關實物。并明確有專人負責德江炸龍研究,活動開展等工作的指導和聯絡。(3)自2010年以來,縣財政每年劃撥不少于10萬元的保護經費,用于保護和傳承德江炸龍工作。
2. 取得的成效:(1)德江炸龍龍燈協會目前城區有18個分會。每年參加龍燈隊伍的炸龍已達80條左右,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舞龍(龍燈)隊伍。(2)各級傳承人能積極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梅成賢、徐發、謝天階等傳承人在每年的炸龍習俗活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3)廣大民眾對德江炸龍習俗的民族認同感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參與炸龍習俗的人數從上千人增加到上萬人,龍燈從20多條增加到80多條,觀眾從數萬人次增加到30多萬人次。有力推動了德江炸龍活動的傳承。(4)2010年編輯公開出版了包含圖片、研究文章、文學作品在內的《德江土家炸龍》。
德江炸龍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八、結語
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特有的歡樂和全民參與的形態,深受民眾喜愛,習俗活動中人們不論男女、不論尊卑、不論職業、不分民族,都可以參與其中,人人忘我而舞、忘我而炸,彼此融洽、消解矛盾。德江各民眾和諧團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與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密不可分。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已成為德江縣文化傳承重要載體,維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在今天對于營造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鄉村振興中必將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德江縣青龍鎮龍燈協會,《德江土家炸龍》,北方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