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
利津縣實施非遺助力文旅融合金種子工程后,非遺項目的大眾認知度得到了顯著提升,當地旅游業發展特色元素得到充實、觀瞻內容更加豐富,達到了文化旅游相互促進、互利雙贏的目的。工程實施后的成果得到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非遺傳承熱情,為全縣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了群眾基礎。
2019年,鄉村振興非遺技藝水煎包制作技能大賽在利津舉辦,大賽以“匠心傳承·技能富民”為主題,經過前期報名、初賽等環節,共有來自5個縣區和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2組選手沖擊水煎包制作大賽決賽。比賽過程中,參賽選手需在90分鐘內完成一鍋兩餡共60個水煎包的制作。共設1名總裁判長、10名專業評委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23人擔任大眾評委,由網絡投票、大眾評委以及專家評委共同打分,確保大賽的公平公正性,市大賽組委會聘請山東省東營市渤海公證處對比賽過程進行全程監督。本次水煎包制作大賽通過搭建平臺,促使優秀鄉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脫穎而出,從而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文旅融合,重點培養,激發非遺項目活態傳承的內生動力
一是通過對全縣非遺項目的梳理、普查、整合、分類,豐富了我縣非遺項目的儲備,便于進行整體性保護,將虎斗牛、水煎包、草柳編等非遺項目重點打造,讓巷子深深的非遺走出來,走進大眾視野,增加其曝光度。
二是推動非遺項目走向市場,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增強了非遺項目對全縣經濟發展貢獻度,北宋鎮探索實施“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發展模式,佟家村婦聯主席唐恩美牽頭成立了利津圓夢手工編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鎮近300多戶群眾參與傳統技藝的傳承發揚和創業,每戶年均增收近5000元。
三是發揮節慶活動平臺作用,將非遺作品推向大眾。研討會期間,利津縣充分展示了黃河口老粗布、剪紙、陶瓷、蘆葦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與會嘉賓的高度好評。
為迎接“中國旅游日”,營造全民關注旅游、參與旅游、支持旅游、推動旅游的濃厚氛圍,打響“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旅游品牌,利津縣根據當地資源和條件,緊緊圍繞主題,策劃推出了金河灘黃河文化旅游節、陳莊第六屆“臨合蜜”采摘節、鹽窩七龍河農業嘉年華垂釣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活動注重公益惠民,推出了各類旅游公益惠民措施和促銷活動,使“中國旅游日”系列活動更多地惠及民生、惠及群眾。讓游客盡賞黃河風光、飽覽黃河文化,在鄉村旅游中體驗田園風光、風土人情、民俗風情,陶冶情操、愉悅身心。
在利津縣養生天下主會場,北宋的草柳編、不透氣的鮑王莊、剪紙、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室內,以體驗式的方式向大眾展示,讓大家零距離感受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重溫久遠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