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蒙
摘 要:戲劇的開端一般承擔著交代情況的任務,其所交代和展示的是這部獨幕劇中已經發生的事情,需要對劇中沒有正面表現的前史進行描述,同時也需要對人物和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描述。戲劇往往把古老復雜的歷史濃縮在一個短短的開頭中,整部戲因此變得頭重腳輕,不僅讓人迷惑,而且顯得毫無條理。如果把未來的情節逐漸揭示出來,則既張弛有度,又充滿懸念,更能始終吸引觀眾的注意。
關鍵詞:戲劇;開端;結尾
戲劇的開頭可以是“搭橋”和“自述”的手法,使部分敘述更加簡潔,可以極大地提升引入沖突的速度,形成同樣的情況。實際上,有很多方法可以引入戲劇的開端:先鋪墊,后沖突;先沖突,后鋪墊;或者同時進行鋪墊和沖突。無論如何,鋪墊的進行和沖突不能完全分離。然而,一個好的開始總是力求簡明扼要地完成鋪墊和解釋,并通過相對擬人化的行動和語言進入沖突的核心。這里的關鍵是行動。劇作家緊緊抓住角色的動作,不動聲色地解釋情況,避免對劇中靜止的描寫。例如《月亮上升的時候》中,通過張貼追捕文書和念出碼頭上的警察張貼的告示內容,介紹了革命者的越獄行為,警察對他表示欽佩,但同時為100英鎊的獎勵所誘惑,又想抓住他,這一點揭示了人物的矛盾性格,接著,革命者上場了,沖突隨之開始。
情節的曲折和轉折取決于沖突的發展,其中需要的不是一個直上直下的飛躍,而是一系列的曲折和轉折后,形成的層層深化遞進的情況——雙方勢均力敵,時而進攻,時而防守,時而推進,時而撤退,彼此糾纏,犬牙交互。在多幕劇中,經常會出現幾種相對獨立、互為因果、相互轉換、相互否定的情景。在獨幕劇里,則只有一個相對單純的情況。只有當一方戰勝另一方,或者第三方戰勝雙方時,情況才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整部戲也基本達到高潮了。通俗一點來講,獨幕劇的發展可以理解為是從情境開始到被否定的這一階段,一旦原來的情境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沖突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高潮是戲中沖突最為激烈的時刻。高潮部分是獨幕劇的“戲核”,獨幕劇的選擇就是以這一點為中心進行的截取和構思。高潮在獨幕劇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結構的核心部分,只有存在這樣一個精彩的段落,一部戲才能存在。在多幕劇中,有時高潮部分并不比前幾幕更具戲劇性,但仍可以是一部好戲,因為它的發展階段較長,情節豐富,一般足以彌補這一不足。高潮是戲劇沖突最激烈的時刻,也是整個劇情最嚴重的關頭,人物性格、情感、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在這里,發展階段的一系列小的突變導致了大的激變和沖突。一系列的小危機醞釀、積累導致了終極危機的產生。于是出現了一個突然的變化。在藝術表現上,這往往是一個出人意料的轉折或突變,造成了一座陡然上升的“山峰”,故事開端時形成的形勢得以產生相應的發展,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如《故去的親人》中,父親的“死”和復活;人物的意外變化,如《三塊錢國幣》中楊長雄突然打破花瓶;人物關系的意外發現: 如,《月亮上升的時候》中,逃跑的革命者脫下偽裝帽和假發,向巡官揭露自己身份。一部好的獨幕劇,在情境第一次發生變化時,會有一個驚人的轉變,當情況完全改變時,往往會有一個驚人的變化,也就是說,還有另一個突然的變化,將沖突推向高潮。當復活的父親宣布他與一家小旅館的遺孀結婚時,為財產而爭吵的女兒們面面相覷,目瞪口呆。楊長雄被吳太太擠兌得“面白氣顫”,于是把花瓶打碎了,掏出三塊錢給了郝太太,以此來抒發胸中積累的郁氣。當革命者離開時,他向督察要他的偽裝帽子和假發。當然,這種處理辦法必須要有提前預示,這樣觀眾才不會感到突兀感,也免得出現“跳戲”的情況。
完成上述的幾步之后,發展足夠,高潮也已經過去。而發展階段越打越緊的“結”,在高潮中解開了。打“結”和解“結”在一幕內完成。也就可以準備收尾的工作。故事的“結”也有明暗之分:明“結”:矛盾沖突越來越緊張,觀眾是看著它如何環環相扣、越扭越緊,最后又是如何解決的。這一類的“結”所有沖突軍擺在明面上,真刀真槍的拼殺一場,矛盾是越演越烈,最后形成大高潮和爆發點。暗“結”:矛盾沖突越來越緊張,觀眾卻不知癥結所在,甚至以為在趨于解決。但實際上波瀾不興的表面下暗潮涌動,只在最后完成對于整個沖突和故事的交代。沖突的形式是層層剝筍,步步深入,終了時才見底揭曉。
收尾是一場戲劇的結束,同時也是劇作意蘊的升華階段。在高潮部分,開頭創造的局面被完全否定,矛盾被轉化,事件的過程在最后一步完成,作為情節的行動,已經完成,但是整個劇本還沒有完成,還需要對沖突的后果及其影響進行必要的交代工作。但此處已經不需要開頭的那種敘述和介紹,只需要對整個故事的始末緣由做一個清晰而含蓄的展現即可。獨幕劇的結尾是高潮結束后直至整個戲的結束,所以這一部分是劇本中最短的部分。
結尾不好,功虧一簣,前面的工作越好,收尾時故事受到的“反噬”就越大。結尾直接關系到情節結構的完整性和藝術風格的統一。通俗一點講,有很多方法可以結束一出獨幕劇。就像寫文章一樣,結束一部戲劇的辦法,大概歸為如下三種:一是結局式:沖突結束,歸于平靜,在全劇的終點打上個句號。這是一種平穩的收尾,要緊的是不要講大道理、說主題,而要不落俗套,恰到好處。《三塊錢國幣》中,楊長雄出人意料摔破另一只花瓶,賠上三塊錢,吳太太一時手足無措、目瞪口呆,在一旁下棋的成眾對這場不分勝負的惡斗,作出一語雙關的結論:“和棋”,整部戲至此結束,沒有多余的筆墨和想象的空間,直截了當的宣布戲劇結局。二是高潮式:在沖突的頂點收尾,高潮與結局合二為一,一切都在高潮部分展現了,再也無須贅言。《故去的親人》中,父親目睹女兒爭奪遺產的丑態,最后宣布自己要結婚,歡迎女兒來參加婚禮。猶如豹尾,驟然一擊,戛然而止,十分有力,從而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任何多余的筆墨都顯得拖泥帶水,畫蛇添足。三是留白式:在高潮結束后,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揭開一個新的沖突情境。如《十二鎊錢的神情》的結尾,凱蒂走后,西摩斯夫人突然沒頭沒腦地問起打字機的價錢,我們可以想象,她的眼睛里也閃現了十二鎊錢的神情,以后怎么樣,留給觀眾自己去想象了。這種結尾通過一個行為,揭開另一個情境,預示著一種新的沖突,但無須予以表現和解決,只要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