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坤
摘 要:中國城市層面由于缺乏長時間序列CO2排放數據,導致覆蓋面較大的城市CO2排放達峰實證研究很少,更加缺乏不同城市類型的對比分析,已有文獻或是樣本量較少、或是止步于省級層面,且多為通過構建虛擬模型進行分析預測,對歷史CO2排放達峰的統計分析與判斷不足。本文主要分析基于統計學的中國典型大城市CO2排放達峰研究
關鍵詞:達峰;典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
引言
中國的CO2排放居全球首位,并在2017年達到全球CO2排放的27%。中國在2015年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以下簡稱《國家自主貢獻》)中,公開承諾其CO2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快達峰。
一、方法與數據
1. 數據來源
選取中國36個GDP排名靠前的典型城市,城市CO2排放數據來自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城市CO2排放數據集①。CO2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城市外調電力導致的排放),兩者之和即為總排放。為與國家及省級單位GDPCO2排放(CO2排放強度)考核保持一致,直接排放包括所有能源燃燒CO2排放,不包括工業過程排放。
2.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狀態判斷函數
基于條件判斷函數和Mann-Kendall(M-K)趨勢分析檢驗法構建城市CO2排放達峰狀態判斷模型。M-K方法是一種非參數統計檢驗方法,其優點是不需要樣本遵從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數異常值的干擾,計算方便且實用性強。M-K法在氣候序列趨勢的統計分析與判斷方面廣為應用,曾被用于檢測地區水文特征的時間序列單調趨勢、城市一氧化碳排放趨勢、城市降水趨勢與臭氧趨勢分析等問題研究。
二、我國碳排放政策存在不足
盡管通過設定碳交易試點城市,對我國的碳排放管理進行了一定的摸索,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的碳交易體系目前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有待進一步完善。而且從碳交易的項目來看,我國只進行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交易,還沒有進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交易。相較于美國加州于2006年通過《加州應對全球變暖法案》(AB32)提出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我國的碳交易體系覆蓋項還需不斷增加。在《加州應對全球變暖法案》中包括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F3N)7種溫室氣體的管控,且不同種類的溫室氣體通過一個換算系數——全球增溫潛勢(GWP)來統一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來進行計算。從試點城市來看,我國碳交易體系目前還存在以下不足:1. 由于我國碳排放管控時間短,經驗不足,對企業的碳排放量、核查工作及涉及的經濟問題,在交易正式開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陷入零成交的局面。另一方面,交易的主體單一,主要集中在碳排放量較大的電力、石油化工行業。2. 對碳排放單位監測數據不足,不支持在線監測,也無法進行電子核查。我國主要用“歷史法”來進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企業現存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明顯滿足不了當前歷史法核算要求,并且我國碳交易體系主要依據相應的核查指南,采用第三方核查機構進行現場核查的方式開展工作。相比美國的核查方法,我們仍有需要進步的空間。3. 參與交易的意識和能力欠缺,相應的企業對于當前碳排放政策不了解,造成碳交易工作進展困難。缺少專業人員對于碳交易體系的答疑推廣,碳排放單位進行碳交易仍處在摸索階段。在相應的指南中沒有關于監測方式的詳細描述,因此企業對于碳排放的監測要求模糊,核查機構也無法按照監測計劃展開核查。試點城市邊學邊做,一邊發展市場,一邊完善制度,造成了交易系統的不完整和不完全。
4. 從試點城市向全國各地推廣的問題。對于試點城市的相關管理政策如何應用在全國,如何從國家角度進行碳配額的分配,省際之間如何進行碳排放界限的劃分,都是目前由試點及全國的推廣路上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達峰路徑和重點方向研究
此外,在高峰時期確定并量化高峰目標之后,各城市還必須編制和發布一份城市地圖,以實現高峰。在籌備首腦會議時,由于城市的性質和功能不同,二氧化碳排放的結構也不同,各城市必須在各自的情況下確定其年度和部門間排放目標。每個城市都需要在制定詳細的排放控制計劃和執行具體措施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編制了2005、2010、2015、2018年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完整清單,包括工業、交通、間接排放、服務、農業、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等領域。
四、監督體系
各城市確定各自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后,必須與相應的監測機制合作,確保成功實現其目標。1. 增加碳排放的統計和計算。建立城市碳清單是評估二氧化碳水平的先決條件。碳排放是在工業化、運輸、間接、服務、農業、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等關鍵領域衡量的,并通過逐步發展CO2核算方法、數據質量和及時性以及為審查某些部門的排放監測方案提供可靠的基礎而得到改善。2. 開發碳數據平臺和動態更新機制,以提高城市清單和活動水平排放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各城市必須定期公布有關碳排放的信息,包括低碳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報告城市和關鍵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進展情況,以積極推進碳峰會的實施,并交流經驗和城市之間的橋梁建設。3. 建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問責制度和定價程序;4. 加強碳估算,并建立半年期預警機制和年度完成機制,以取得未能及時取得進展或未完成目標的進展。在排放量預計會增加的城市,政府在支持清潔能源替代方案和節能技術改進階段的專有資金方面有優先事項。
五、結束語
為保證碳達峰目標的順利實現,需要配合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各城市要加強碳排放的統計與核算工作,并建立碳排放數據信息平臺,定期公開碳排放相關信息,同時需要建立目標責任追究制度和獎懲機制,強化碳排放目標考核。
參考文獻:
[1]郭建峰,傅一瑋.構建全國統一碳市場定價機制的理論探索——基于區域碳交易試點市場數據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3):60-64.
[2]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6]57號.
[3]“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6〕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