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樂,王金霞,周 皓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260)
錳渣中的重金屬污染是電解錳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錳渣呈酸性,在雨水的作用下,其中的大量重金屬離子會發生遷移,對周邊土壤、水體和大氣產生較大影響[1-3]。目前,大量錳渣被直接堆于山谷或低洼處,一方面造成礦產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給環境帶來嚴重安全隱患。錳渣常年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大量重金屬隨雨水淋濾遷移至外環境中,易造成二次污染[4]。
目前,針對錳渣中重金屬在酸雨作用下的釋放特性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周亞武等[5]通過對固化處理后的錳渣進行模擬酸雨淋溶試驗,研究了養護周期和模擬酸雨pH對固結體淋溶特性的影響。盧鏡丞等[6]通過模擬自然降水研究了降雨強度、不同pH對錳礦尾礦石淋溶液污染物釋放的規律,但沒有對模擬酸雨淋溶前、后錳渣中重金屬的形態進行對比。本試驗根據靜態試驗結果,動態模擬酸雨淋溶錳渣,研究錳渣中的重金屬在模擬酸雨環境下的浸出規律,以SCE法提取并分析了錳渣中重金屬在淋溶前、后的形態分布情況,以期對進一步研究錳渣中重金屬的環境風險提供參考依據。
錳渣取自重慶某電解錳企業渣庫表層,粒度0~20 cm,剔除石塊、雜草等,置于通風避光陰涼處自然風干,再烘干(40 ℃)、研磨、過篩(100目),保存備用。淋溶前錳渣中重金屬總量見表1,各形態分布如圖1所示。
錳渣呈弱酸性,平均pH=6.04,主要化學成分有SiO2、SO3、CaO、Al2O3、Fe2O3、MgO、MnO等,CaO和SO3含量較高,含有Cd、As、Ni、Pb等第Ⅰ類環境污染物和Mn、Fe、Cu、Zn等第Ⅱ類環境污染物。

表1 錳渣中重金屬總量

圖1 淋溶前錳渣中重金屬元素的形態分布
依據《GB 15618—2018 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結合表1看出,錳渣中的6種重金屬元素含量均超標,且超標率較高。重金屬產生的危害不僅與其總量有關,還與其存在形態關系密切。環境酸堿度的改變也會導致重金屬元素大量浸出并遷移,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錳渣庫存在較大重金屬污染風險[7-10]。
由圖1看出:除Pb外,其他5種重金屬元素的前三態之和(又稱有效態)相對較高,均在60%以上,在適宜條件下更易被釋放溶出;Pb的殘渣態約占30%,形態更穩定,不易被浸出。從相對不穩定形態占比看,錳渣中重金屬浸出能力為Zn>Cd>As>Cu>Cr>Pb。
試驗采用自制圓柱形淋溶裝置,淋溶柱材質為有機玻璃,主體高度40 cm、內徑4 cm、壁厚0.5 cm,柱頂設均勻布水孔,柱底有淋出液收集口。淋溶柱自上而下依次填充玻璃棉(厚度1 cm)、石英砂(厚度2 cm)、錳渣、玻璃棉(厚度1 cm)、石英砂(厚度2 cm)、玻璃棉(厚度1 cm);柱體內填充500 g錳渣,淋溶前以去離子水均勻浸潤壓實,使達到飽水狀態,盡可能模擬錳渣堆積的自然狀態。
1.3.1 模擬酸雨淋溶
研究區域位于湘渝黔交界的錳制品加工區,該區工業企業較多,酸雨程度較大。結合當地近10年氣象資料和相關文獻[11-13],取該地區酸雨pH范圍為4.20~4.80,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以蒸發量30%計,試驗模擬降水當量取840 mL/a,模擬酸雨以質量比為2∶1的H2SO4和HNO3配制,并以NaOH調節pH分別為4.20、4.50、4.80。淋溶周期定為30 d,淋溶總量取2 520 mL(模擬3年的降水量),設定淋溶流量17 mL/min,分別在一定淋溶量時(表2)收集20 mL淋出液,過濾(0.45 μm),測定pH、電導率EC和重金屬元素含量;每組進行3次平行試驗。

表1 淋溶量與模擬降水當量的關系
錳渣是錳礦石(主要成分MnCO3)經濃H2SO4酸浸后的固體殘渣,含有大量重金屬離子、可溶性鹽類及其他的固態礦物成分,如硫酸鹽、氨氮和水溶性Mn2+、Cu、Zn、Cr、Pb、As、Co等有害物質[14-15]。此外,由于生產工藝過程中添加了鈍化劑重鉻酸鉀,直接導致錳渣中Cr污染較重。重金屬離子(Mn+)附著在礦物成分的表面或顆粒間隙中,在模擬酸雨的作用下會逐漸釋放。錳渣常年暴露,與外界環境,包括空氣、水及各物質之間發生了復雜的反應,主要以氧化物、硫化物、碳酸鹽及氫氧化物為主,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有:




1.3.2 重金屬的形態分析
以改進的SCE-AAS法分析淋溶前、后錳渣的水溶態、弱酸態、還原態、氧化態及殘渣態中重金屬的分布。步驟如下:
1)水溶態。準確稱取0.500 0 g錳渣于50 mL離心管中,加入25 mL水,煮沸(調pH=7.0),恒溫連續振蕩3 h(25 ℃),離心20 min(5 000 r/min),轉移上清液;重復操作3次,3次上清液合并后稀釋200倍,過濾(0.45 μm),待測。同時,進行空白和平行試驗。
2)弱酸態。向含有1)殘渣的離心管中加入25 mL濃度為0.1 mol/L的HOAc,恒溫連續振蕩10 h(25 ℃),離心20 min(5 000 r/min),之后步驟同1)。
3)還原態。向含有2)殘渣的離心管中加入25 mL濃度為0.4 mol/L的NH2OH·HCl(濃HNO3調pH=2.0),之后步驟同2)。
4)氧化態。向含有3)殘渣的離心管中加入10 mL H2O2,恒溫間歇振蕩1 h(25 ℃),再加入10 mL H2O2,恒溫間歇振蕩2 h(25 ℃),加入10 mL濃度為1 mol/L的NH4OAc(濃HNO3調pH=2.0),之后步驟同2)。
5)殘渣態。向含有4)殘渣的離心管中加入10 mL去離子水,室溫振蕩20 min,離心10 min(5 000 r/min),移走上清液,重復3次。向洗凈的殘渣中加入混酸(5 mL HNO3+3 mL HCl+2 mL HF),盡可能將殘渣全部轉移至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進行微波消解。消解結束后,以2%的稀HNO3清洗、定容至50 mL,稀釋200倍后過濾(0.45 μm),待測。
6)在最優檢測條件下,以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AAS)測定重金屬元素含量。
分別以pH為4.20、4.50、4.80的模擬酸雨對錳渣進行淋溶試驗,淋出液pH和EC(電導率)隨淋溶量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淋出液pH和EC隨淋溶量的變化情況
由圖2看出:隨淋溶量增大,淋出液pH逐漸提高;淋溶量大于840 mL以后,pH穩定在6.40左右。表明錳渣對酸堿度變化有較強的緩沖能力。淋溶初期,易釋放的鹽基離子與淋溶劑中的H+發生中和交換反應,H+濃度快速下降,淋出液pH增幅較快,隨著鹽基離子不斷消耗,淋出液pH增幅變緩,淋溶后期錳渣中的大量緩沖性離子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H+的消耗,淋出液pH變化區域平穩,3組試驗的淋出液最終pH差別不大,整體變化趨勢一致。淋出液EC隨淋溶量增大先快速減小后趨于穩定,當淋溶量增大至1 260 mL后,EC基本維持在1.15 μm/cm左右。EC的變化大致表現為2個階段:第1階段,EC下降較快,由于錳渣中的鹽基離子、可溶性氧化礦微粒和易溶鹽快速釋放到淋溶液中,使電導率偏高且變化較明顯;第2階段,隨淋溶時間延長,錳渣中的可溶性離子的釋放速度明顯下降,釋放量逐漸減少,淋溶中后期EC基本趨于穩定。
以3組不同pH的模擬酸雨進行淋溶試驗。淋溶加速了錳渣中重金屬的解吸、解離和溶解等釋放作用,錳渣中的大量重金屬離子被溶出,最終表現為淋出液中游離態金屬離子含量增加。淋出液中6種重金屬元素含量的變化規律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在模擬酸雨淋溶作用下,As、Cd、Cu、Pb浸出量隨淋溶量增大呈逐漸減小趨勢,Cr、Zn浸出量先增大后減小;淋溶初期,重金屬溶出量隨pH增大而快速減小,錳渣中水溶態和弱酸態重金屬水溶性較強,酸性較強的淋溶液加速了這兩種形態的重金屬的溶出;淋溶中后期,部分還原態重金屬在酸性條件下被緩慢溶出;由于錳渣具有較強的緩沖作用,補充了淋溶前期消耗的外源H+,使得部分重金屬(如Cd、Cr和Pb)溶出量隨pH短時期升高然后又降低;當淋溶量大于1 680 mL(模擬2年降水當量)時,6種重金屬的浸出量均較小,錳渣中有效態的重金屬大部分已在淋溶前期被溶出,氧化態和殘渣態相對比較穩定。部分重金屬元素被包裹在錳渣中的礦物晶格之中,晶格能較大,溶出難度較大。

浸出量/(mg·kg-1):—■—pH=4.20;—●—pH=4.50;—▲—pH=4.80。
6種重金屬的累計浸出率均呈升高趨勢,大小排序為Zn>Cd>As>Cr>Cu>Pb。隨淋溶量增大,累計浸出率總體表現為初期快速升高,這可能是淋溶初期錳渣顆粒表面的重金屬快速從顆粒表面解吸、脫附,同時有效態重金屬又以較快速率進入到淋溶液中所致;淋溶后期,錳渣表面的重金屬粒子較少,顆粒微孔中的重金屬逐漸向淋溶液中擴散,有效態含量也相對較少,使淋溶后期提高速率減緩;然而,pH越小,重金屬釋放量和累計釋放速率越高。溶出率越大的重金屬越容易釋放到環境介質中,尤其是降水量充沛地區或酸雨地區,此類重金屬溶出遷移能力較大,對環境的潛在危害較高。
不同pH條件下,模擬酸雨淋溶后錳渣中重金屬的形態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對比圖1和圖4看出:模擬酸雨淋溶前、后,錳渣中重金屬形態分布變化較大,淋溶后錳渣中重金屬以殘渣態為主且占比增大;有效態占比降低。淋溶過程加速了水溶態、弱酸態和還原態重金屬的溶出,殘渣態重金屬基本不易被溶出。隨模擬溶液酸性增強,重金屬的有效態含量逐漸降低。

圖4 pH對淋溶后錳渣中重金屬形態分布的影響
錳渣庫長期暴露于環境中,重金屬隨雨水的淋濾和滲透作用進入到外環境,易對周邊水體、土壤等造成污染。如果滲濾液污染水體和土壤,則后期治理和恢復難度會大大增加。可在錳渣庫四周設置排水溝,收集滲濾液集中處理;或在錳渣中加入石灰、粉煤灰等堿性物質,提高體系pH,很大程度上可避免酸性濾液產生,減少重金屬溶出;或在錳渣庫下游種植大量富集能力較強的草本植物、灌木等人工濕地,減少滲濾液進入下游水體的量。
錳渣中殘余錳含量較高,可加以回收,或無害化處理后用于加工建筑材料。
清潔生產,變“末端治理”為“源頭治理”。比起“末端治理”,“源頭治理”更能有效控制工業固廢的排放,而清潔生產是最有效的“源頭治理”手段。
錳渣中重金屬超標率均較高,且存在狀態相對不穩定,在酸性雨水作用下容易溶出造成二次污染;Pb的殘渣態含量較高,環境風險相對較低。
模擬酸雨淋溶環境下,淋出液pH隨淋溶量增大逐漸增大,表現為淋溶初期快速升高,淋溶后期升高緩慢,淋溶量大于840 mL后,pH保持在6.40左右,錳渣對淋溶酸堿度變化有較強的緩沖能力;電導率EC在淋溶初期快速下降,在酸性較強環境條件下,錳渣中可溶性較強的離子較多,且釋放速率較快,對EC的影響也較明顯,后期可溶性離子釋放量減小,當淋溶量大于1 260 mL以后,EC變化緩慢且保持在1.15 μm/cm左右。
As、Cd、Cu、Pb溶出量隨淋溶量增加呈逐漸減小趨勢,Cr和Zn溶出量先增加后減小,淋溶量大于1 680 mL時,重金屬浸出量均較小;錳渣中的累計浸出率總體呈現初期快速增大、后期增幅減緩規律;pH越小重金屬溶出率和累計釋放速率越大。
淋溶對錳渣中重金屬形態分布影響較大,淋溶后錳渣中的重金屬以殘渣態為主,隨酸性增強,重金屬溶出率增大,有效態大體上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