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不久前與世長辭。法中兩國媒體都發表了大量紀念文章。細心讀者會發現,在兩國媒體上明顯存在著“兩個希拉克”:法國媒體上的希拉克是一位“親日總統”,一生40多次訪問日本,法國電視臺反復播出希拉克生前觀看相撲比賽的畫面,卻只字不提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法國民眾根本不知道希拉克其實更熱衷于中華文明。于是,在“媒體現實”中存在著兩個希拉克:一個是法國媒體上熱愛日本的希拉克;另一個則是中國媒體上熱愛中國的希拉克。
與之類似的是,法國媒體對中國西藏、新疆以及香港的報道,都與中國的現實有著極大差異,給人的感覺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兩個香港”“兩個西藏”……
法國媒體正在法國民眾的頭腦中蓄意塑造著一個有別于“現實”、被筆者稱之為“媒體現實”的現實。“媒體現實”與實際上正在發生的“真實現實”之間有時相距甚大。這是筆者在法國20多年記者生涯中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媒體,作為與政府、資本并行的西方三大權力之一,在主導西方人思維方面的作用向來不可低估。鑒于媒體強大的宣傳能力,“媒體現實”正在取代現實,甚至進入歷史、改變歷史。試想,2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以后,當后代試圖從法國媒體中尋找香港騷亂的歷史真相時,他們很有可能就真以為“香港警方濫用暴力”是今天香港的現實。
我們幾乎可以從當代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中發現這類“媒體現實”現象。過去國內一些人以為西方媒體是“自由的”,因而傳遞的當然是真實的信息。因此,當一些人發現生活中的現實與西方報道的“媒體現實”不符時,甚至寧肯相信“媒體現實”,而認為自己生活中的現實可能只是“局部現實”。然而今天我們已經發現,甚至在報道西方自身時,西方大眾傳媒也有一套自己的“媒體現實”。
2012年我應法國“世界五臺”之邀采訪總統候選人雅克·舍米納德。在法國媒體報道中,舍米納德是個“瘋子”,瘋到要“工業化月球”。而筆者研究后發現,舍米納德的政治口號是“反對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所謂“工業化月球”的說法實際上源于其競選綱領中的一個倡議:當選后將在聯合國安理會倡議,將所有國家軍費集中起來,開發月球。筆者當時以為自己對舍米納德的采訪能夠“恢復”其本來面貌。然而筆者太天真了。采訪經過電視臺主編剪輯后完全沒有改變舍米納德的“瘋子”形象,他后來僅獲得0.25%的支持。也就是說,法國選民選出來的實際上只是“媒體候選人”。
西方媒體為什么要虛擬一個“媒體現實”,它所制造的“媒體現實”又對誰有利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前提下,要打破“媒體現實”,就需要選派一批有獨立、忠誠意識的中國記者到世界各地的一線去,實地考察現實情況,以批判的視角觀察西方媒體、組織相關研究并予以反擊。同時應充分利用國外的報道盲區,多使用實例取代理論說教,在了解西方語境、價值觀的基礎上,運用好豐富多彩、深入人心、潤物無聲的方式,通過討論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來解釋生活、構成報道。▲
(作者是旅法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