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過去針對富人群體的“家庭信托”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回瞄準的是中產們。最近,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推出門檻僅100萬元的中產“家庭信托”,業務下沉,為的就是搶奪中產理財這塊大蛋糕。
何為家庭(族)信托?信托是一份法律契約, 由委托人(Grantor/Settlor)委托受托人(Trustee)將財產按契約授予受益人(Beneficiary),以完成家庭(族)財產的分配與傳承。近年來,韓國三星家族爭產案、中國香港霍英東家族爭產案等案例無一不觸碰著高凈值人群的神經。
家族信托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在亞洲,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業,家族傳承問題頻出,而家族信托似乎成為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的有效辦法。根據媒體報道,為了保證兒子許晉亨、李嘉欣夫婦一家的日常消費,“船王第三代”許世勛專門設立基金,讓他們每月固定領到200萬港幣生活費。
設立信托基金既可以對子女有個交待,又可以集中管理巨額財產。洛克菲勒家族、肯尼迪家族、班克羅夫特家族等全球資產大亨都通過信托的方式來管理家族財產,以此來保障子孫的收益及對資產的集中管理。
有報道稱,國內藝人王菲與李亞鵬離婚,王菲也為大女兒竇靖童在香港辦理了信托。內地富裕家庭在香港辦理信托這一現象,表明目前國內合格受托人的缺失。這也正是當前各類“家族辦公室”業務紛紛出籠的緣由,以搶食這塊巨大蛋糕——如此,便可以每年按受托基金金額的1.5%收取管理費。
此番金融機構針對中產家庭打出的招牌是,家庭信托既是理財,又是對未來子女生活費的管理。口號背后是中產財富傳承的焦慮。據業界人士稱,在日常生活中,因企業經營、債務糾紛、婚姻變故等因素引發的風險無處不在,中產家庭的資產雖然在百萬級,但如果僅通過贈與或繼承這樣的途徑,家庭成員很容易在債務追索、家人爭產和離婚財產分割中蒙受損失。因此,從風險防范的角度看,中產家庭在進行財富管理時,除了要關注資產的保值增值,還應考慮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提前做好應對和安排。
隨著改革開放后第一代民企老板進入老年行列,中國隨之進入民企“接班焦慮期”和“財富安全焦慮期”。財富安全方面,已步入中老年的中國中產們也面臨同樣的焦慮。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都宜早作規劃,而家庭(族)信托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有必要指出的是,信托不只是理財,也是財富觀念的傳承方式,我們在傳承財富同時,更要傳承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