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邊新敏
(中國電建集團山東電力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泰安 271222)
ISO 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中明確提出“基于風險的思維”管理要求,GB/T50430《工程建設施工企業質量管理規范》中也補充了“施工企業應進行質量管理體系策劃,確定風險和機遇的應對措施,評估潛在影響”的要求。“基于風險的思維”是新版標準的核心理念之一,對組織而言,“基于風險的思維”是實現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基礎,通過應對風險和機遇,為提高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實現改進結果及預防消極影響奠定了基石。那么對一個施工項目而言,“基于風險的思維”進行全過程管理,就是實現工程項目管理目標的基本要求。
在工程施工項目中強調“基于風險的思維”,這對實現項目管理的策劃目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項目的質量責任在準備階段、施工階段、保修期,而質量風險則主要是在施工階段產生的。那么,在施工階段應如何開展質量風險管理?
在項目成立之初,項目策劃的質量目標包括滿足一次驗收合格率、項目優良率或申報優質工程、提高社會形象等,基于風險的思維方法增加了實現質量目標的可能性,減少了不良結果的可能性。對項目進行質量風險管理,同時也達到降低質量成本,特別是降低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的目的。
ISO9001:2015標準中對風險的管理體現了P-D-C-A的思路:第四章“要求組織確定影響其目標的相關風險”,第5章“要求最高管理者承諾確保實施第4章的內容”,第6章“要求組織采取行動,識別風險和機會”,第8章“要求組織在實施過程中管子風險和機會”,第9章“要求組織監視、測量、和評價機會和風險”,第10章“要求組織響應風險中的變化和改進”。
工程施工項目質量風險管理,也應圍繞工程項目質量的策劃、控制、監測評價和改進的PDCA循環過程展開,在實施前都應做好質量風險的辨識和應對,重大項目或非常規項目在項目啟動或參與投標時就應開始考慮質量風險。每一過程風險管理一般包括質量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建立風險應對方案、過程實施和監控、效果評價等方面,確定質量風險管理流程。

圖1 質量風險管理流程
2.1.1 策劃和梳理施工(質量控制)流程
施工項目是由多個分部工程、分項工程組成的,例如在管道施工中,土石方工程中可以劃分為挖土方、回填土、余土外運等多個分項工程。在施工前,應策劃和梳理各分項工程,識別每一分項工程的施工作業過程。質量風險辨識主要識別工程建設中易出現較大質量問題或質量事故的關鍵過程,和施工中難以或無法驗證、只能通過工藝要求的連續控制來間接實現對質量特性的控制的“特殊過程”中風險。
特殊過程包括工程施工中形成的質量缺陷可能在工程使用之后才會暴露出來的過程;項目特有的、不宜用后續監測加以驗證的過程,比如過程檢驗代價過高或者具有破壞性。施工中可能成為特殊過程的有混凝土澆筑、焊接工序、預應力張拉、止水防滲設施灌漿工程、樁基工程、防腐蝕工程等。
2.1.2 基于5M1E作業過程質量風險辨識
施工項目的質量風險辨識是指查找項目施工中各項重要作業流程中有無風險,有哪些風險。在梳理清楚所有施工過程后進行質量風險的辨識,可以從5M1E(人員、施工機具設備、原材料、方法、測量、環境)六個方面進行辨識分析:
1)人員:貫穿工程施工全過程,包括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現場施工人員的能力,包括技能水平、質量意識,重點崗位、特種作業崗位培訓等;
施工機具設備:包括設備規格型號精度,現有設備能力能否安全、高效地完成作業活動等;
材料(包括設施配件):原材料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是否符合相應標準和合同要求,是否需要采用新材料,新材料的進場驗收、驗證是否合格;
法(方法):包括設計圖紙、專項方案、工器具選擇等,是否有合格有效的設計文件、結合工程特點制定專項方案,是否按照專項方案進行施工,是否設置關鍵質量控制點;是否積極采用新裝備、新技術、新方法,減少人為因素影響;是否建立質量檢查驗收制度,過程監督,是否處于受控管理監督狀態;安全文明施工是否得到落實、是否識別危險源、環境因素,是否制訂應急預案,健全質量監督、檢查、考核體系,質量責任體系,規范約束質量行為。
環境:應根據環境條件調整施工方案,考慮不利施工環境、空間的同時保證施工順暢,如汛期施工、冬季施工方案是否落實,混凝土構筑物澆筑養護環境溫度差是否控制,基坑大小、文明施工是否到位等;
測量:是否按要求履行工序驗收;質檢人員是否具備驗收能力,測量時采取的方法是否標準、正確,是否能做到對檢測發現的問題原因分析,自我完善機制是否建立。
綜上所述,質量風險源自施工項目的設計、作業過程,通過對多個過程從5M1E六個方面逐一分析,確保將影響質量的所有風險因素識別得更加全面,同時分析評估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對較大及以上風險因素建立臺帳,便于管理和更新。
2.2.1 質量策劃
對質量風險預防,首先應按照GB/T 50430-2017《工程建設施工企業質量管理規范》要求,在項目開工前做好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策劃和質量計劃的編制。質量策劃內容包括:質量目標;項目質量管理組織機構和職責;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依據;影響工程質量因素和相關設計、施工工藝及施工活動分析;人員、技術、施工機具及設施資源的需求和配置;進度計劃及偏差控制措施;施工技術措施和采用“四新技術”的專項方法;施工質量檢查和驗收計劃;質量問題及違規事件的報告和處理;應對風險和機遇的專項措施;質量控制措施等。
2.2.2 質量風險應對方案策劃
對于匯總分析發現的主要風險要開展專業應對策劃,集中進行系統整治。項目部有針對性地編制項目施工質量風險應對方案,最終確定的風險應對方案應確保風險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都在風險容忍范圍內。
風險影響不僅有負面影響,也會帶來正面影響,提供機遇,所以應對質量風險積極策劃,而不是單純地響應、預防。需要集思廣益,積極尋找改進機會,抓住機遇創造如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應用機會,充分利用數據分析結果,不斷開展創新活動,進而總結形成科技成果、工法、專利等創新成果。
2.2.3 特殊過程風險管理
鑒于“特殊過程”的特殊性,施工前需要對特殊過程進行確認,包括特殊過程施工方案或作業指導書確認是否已審批確認和進行技術交底等,是否明確了過程能力和過程參數連續監控并記錄的要求;對施工機械設備和能力和操作人員的資格進行確認驗證等。
施工單位應通過各種質量檢查跟蹤重大質量風險,落實應對方案,確保風險可控。施工過程常用的質量檢查制度包括三檢制、日常檢查、專項檢查、綜合檢查等。
三檢制,一般包括自檢、互檢、專檢,是最基本的質量檢查制度。
日常檢查內容包括原材料檢查、工序交接檢查、隱蔽工程檢查等。原材料檢查:按規定批次檢查驗證,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工序交接檢查:工序交接嚴格執行三檢制,未經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現場人員)檢查認可,不得進行下道工序施工;隱蔽工程檢查:施工凡是隱蔽工程必須檢查認證后方可進行隱蔽施工。
對質量風險較大的“特殊過程”,要重點關注,開展質量專項檢查和綜合檢查。專項檢查和綜合檢查之前制定檢查計劃,包括檢查目的、檢查人員、檢查對象、檢查依據、主要檢查內容、檢查方式等。
質量風險管控工作隨著工程項目不斷推進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需要定期對現有風險因素及風險控制點的應對效果進行評價,從而為改進應對方案、識別新的風險等工作提供依據,對即將出現的新的風險點進行辨識,制定應對方案。通過對應施工單元的質量、進度、成本、安全等方面的量化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對風險控制情況評估、分析,總結技術經驗,評價應對方案是否需要改進或變更。
在工程施工項目中從過程入手、5M1E六個方面辨識質量風險,通過積極應對、抓住創新改進的機會策劃應對方案,動態監控過程實施,定期總結、評估,基于PDCA循環的質量風險管控,為提升項目質量管理水平、實現最終質量目標提供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