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張愛仙 劉晶 李曄
摘要? ? 為了篩選出對小麥條銹病有較好防效的藥劑,特選擇4種藥劑開展了藥效研究試驗。結果表明,4種供試藥劑均對小麥條銹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效果較好的有38%氟環唑懸浮劑和28%三唑醇可濕性粉劑,第3次藥后14 d防效均超過了87%。
關鍵詞? ? 藥劑;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 S435.121.4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7-012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小麥是山東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2019年小麥種植面積達到了400萬hm2以上,對當地糧食安全生產意義重大。目前,小麥條銹病是我國小麥生產中一類重要的病害,其病原菌生理小種有高度的變異性,可導致抗條銹病的小麥品種喪失抗性[1]。近些年來,受到異常氣候等的影響,小麥條銹病逐漸成為山東省小麥生產中的一類主要病害,一般可導致小麥減產10%左右,發生嚴重的可造成小麥減產幅度超過20%。在小麥條銹病的防治藥劑選擇上,如果長期選擇某種或者某一類殺菌機理一致的藥劑,則病原菌的抗藥能力增強,對防治效果也會有顯著的影響[2]。為了篩選出防治小麥條銹病效果較好的藥劑,特選擇不同的藥劑開展了防效比較試驗。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聊城市周邊郊區的某小麥田內進行,總面積約2 hm2。試驗田地勢平坦,前茬作物為玉米,總體肥力條件中等以上,小麥生長態勢良好。試驗期間天氣晴朗,有微風,溫度10~33 ℃,未出現惡劣天氣,總降水量在42 mm左右。
1.2? ?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包括38%氟環唑懸浮劑、48%多菌靈懸浮劑、28%三唑醇可濕性粉劑、45%氟硅唑乳油。此外,還需要當地小麥常規管理中所需要的肥料等。
1.3? ?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即38%氟環唑懸浮劑240 mL/hm2、48%多菌靈懸浮劑825 mL/hm2、28%三唑醇可濕性粉劑175 g/hm2、45%氟硅唑乳油120 g/hm2、清水對照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各小區排列方式隨機,每個小區周圍設保護行,小區的面積約為30 m2(5 m×6 m)。
1.4? ? 試驗方法
麥田內的管理除了試驗設計的防治藥劑有所不同外,其余田間管理保持一致,試驗期間未噴施過其他藥劑[3-4]。小麥播種時間為2017年11月5日,采取條播的方式,播種量112.5~187.5 kg/hm2,播種時施入腐熟的優質有機肥5.7 t/hm2、復合肥 375~450 kg/hm2作為底肥,分蘗期中耕除草1次。2018年4月12日小麥抽穗,小麥條銹病呈點片發病,此時按照試驗設計的藥劑類型及用量進行第1次噴藥;4月19日小麥處于揚花期,小麥條銹病開始普遍發病,進行第2次施藥;4月26日左右時小麥田間剛灌漿,小麥條銹病的病原菌流行發生,進行第3次噴藥。要求對準小麥植株噴施,確保噴施均勻。施藥器械選擇工農-16型背負手壓噴霧器,各種藥劑的兌水量為540 kg/hm2[5-6]。
1.5? ? 調查方法與內容
在第3次噴藥后7、14 d分別進行小麥條銹病的田間調查,每個小區內對角線上取5點,每個點選擇小麥植株25株,每株植株上調查上部的3片葉,總計每個小區調查葉片數375片,統計每片葉片上小麥條銹病的發病級別,按照公式計算出每個處理的病情指數(3次重復小區取平均值)、防治效果。病指、防效的計算公式:
小麥條銹病發病級別的判斷標準:沒有發病即為0級,1~8級分別表示葉片上條銹病菌夏孢子的面積在葉片總面積中占比為低于1%、1%~5%、5%~10%、10%~20%、20%~40%、40%~60%、60%~80%、80%~100%[2-3]。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藥劑對小麥植株的安全性
試驗期間,經過觀察發現,幾種藥劑處理下小麥植株田間生長發育正常,與清水對照區相比,均未出現藥害等不正常情況。
2.2? ? 不同藥劑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效
第3次施藥后的7、14 d進行田間調查,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藥劑噴施3次后,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治效果有所差異,38%氟環唑懸浮劑24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好,施藥后7、14 d的病指分別為1.62、1.92,防效分別為88.28%、92.37%;28%三唑醇可濕性粉劑175 g/hm2處理的防治效果排第2位,施藥后7、14 d的病指分別為2.57、3.21,防效分別為81.40%、87.24%;45%氟硅唑乳油120 g/hm2處理的防治效果排在第3位,施藥后7、14 d的病指分別為3.81、8.76,防效分別為72.43%、65.17%;48%多菌靈懸浮劑825 mL/hm2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差,施藥后7、14 d的病指分別為5.36、10.34,防效分別為61.22%、58.89%。
3? ? 結論與討論
選擇了4種不同藥劑進行小麥條銹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在噴施藥劑3次之后,4種藥劑的防治效果有所差異,但是都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以38%氟環唑懸浮劑 24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好,第3次施藥后14 d時防效超過了92%;其次是28%三唑醇可濕性粉劑175 g/hm2,第3 次施藥后14 d時防效超過了87%。這2種藥劑防治效果均比較理想,可以在小麥條銹病的防治中進行推廣應用;另外2種藥劑的防效相對較低,能否推廣應用還有待于來年進行產量等方面的研究。
4? ? 參考文獻
[1] 鄔蓉.三種藥劑防治小麥條銹病效果[J].農村科技,2016(5):43.
[2] 胥巖,王海光,馬占鴻.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效果的研究[C]//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學術年會.植??萍紕撔屡c病蟲防控專業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蘇州: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
[3] 陳雪榮,高慧,陳世敏,等.45%硫磺三唑酮對小麥條銹病的田間防治效果[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3):88.
[4] 賀勛,曾鑒東,楊怡梅,等.防治小麥條銹病常用高效農藥的使用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7(3):51.
[5] 羅來芬.不同藥劑防治小麥條銹病藥效試驗報告[J].吉林農業,2015(23):67.
[6] 寇長福,陳浩,劉元元.不同藥劑拌種對小麥條銹病防效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4(2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