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長明

摘要? ? 本研究以興業縣耕地土壤為研究對象,測定了全縣耕層土壤酸堿度,分析了水田、旱地、耕地等pH值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全縣耕層土壤酸堿度整體處于酸性以上狀態,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對比,土壤酸堿度變化比較大。近年來,過量施用化學肥料使得化肥與有機肥投入結構不合理、堿性肥料投入不足,是造成土壤酸堿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 ? 土壤酸堿度;第二次土壤普查;酸性土壤;廣西興業
中圖分類號? ? S153.4?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7-0177-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針對興業縣區域的不同土壤類型,采集耕層土壤樣本化驗酸堿度(pH值)并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進行比較。現將研究分析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樣本采集
1.1.1? ? 土壤樣品采集時間與點位分布。土壤樣品采集時間為2009—2016年每年秋季作物收獲前后,施肥之前;該次調查共采集土樣5 060個,代表面積25 300 hm2,每個土樣代表面積約5 hm2。
1.1.2? ? 土壤樣品采集深度與方法。采樣深度為耕作層(0~20 cm)。根據田塊形狀使用對角線法、梅花點法、棋盤法、蛇形法等方法,選擇15個左右采樣點進行采樣,每個采樣點重量、深度均勻一致[1-2]。混合后使用用四分法留取1 kg裝袋作為1個土樣。
1.2? ? 分析方法及土壤養分分級標準
采用土壤pH值的測定方法電位法對樣本進行分析,并依據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分級標準進行養分等級評價[3-4]。
2? ? 結果與分析
2.1? ? 酸堿度變化情況
為便于對土壤酸堿度(pH值)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將本次分析數據與第二次土壤普查農化樣測定值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由表1可知,第二次土壤普查時,興業縣耕地土壤pH值>8.5的面積比例為0.22%,7.5~8.5的面積比例為1.04%,6.5~7.5的比例為32.54%,5.5~6.5的比例為49.72%,4.5~5.5的比例為16.24%,<4.5的比例為0.24。而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興業縣耕地土壤pH值>8.5的面積已為0;7.5~8.5所占面積比例下降至0.5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下降了0.52個百分點;6.5~7.5的面積比例為3.29%,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下降了29.25個百分點;5.5~6.5的面積比例為34.59%,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下降了15.13個百分點;4.5~5.5的面積比例上升至61.46%,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上升了45.22個百分點;<4.5的面積比例為0.14%,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下降了0.10個百分點。
由表2可知,水田土壤pH值>8.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0.01%下降為0;7.5~8.5范圍內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1.02%下降至0.18%,下降了0.84個百分點;6.5~7.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35.05%下降至2.00%,下降了33.05個百分點;5.5~6.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51.36%下降至36.00%,下降了15.36個百分點;4.5~5.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12.47%大幅度上升至61.76%,上升了49.29個百分點;<4.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0.10%下降至0.05%,下降了0.05個百分點。
由表3可知,旱地土壤pH值>8.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1.22%下降為0,下降了1.22個百分點;7.5~8.5范圍內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1.11%上升至1.47%,上升了0.36個百分點;6.5~7.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20.99%下降至6.94%,下降了14.05個百分點;5.5~6.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42.20%下降至30.59%,下降了11.61個百分點;4.5~5.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33.58%大幅度上升至60.63%,上升了27.05個百分點;<4.5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0.89%下降至0.38%,下降了0.51個百分點。
目前,一方面興業縣約有61.60%的耕地面積處于酸性水平以上狀態,其中水田約有61.81%的面積,旱地約有61.01%的面積,應適當配施石灰以調節土壤酸度,推廣使用堿性肥料,以利于提高敏感作物產量及品質;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耕地屬微堿性土壤,需推廣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并通過增施有機肥以調節土壤酸堿度,以利于提高敏感作物產量及品質。
2.2? ? 耕層土壤酸化原因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土壤酸堿度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是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來,隨著有機肥的大量投入,以及酸性或生理酸性商品化肥的大面積推廣使用,特別是多年來停止了石灰的施用,加上南方自然氣候條件的綜合作用,使土壤H+的積累逐漸增加,土壤酸化現象比較明顯。二是過度施用化學肥料。在我國,人多地少,為了解決口糧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盲目施用大量化學肥料,以獲得農作物高產。化學肥料雖然可以快速地促進農作物生長,但是過度施用化肥,在造成肥料浪費的同時,還造成了土壤酸化、板結。三是環境污染、酸雨等酸化土壤。由于現代工業快速發展,酸性氣體大量排放,酸性沉降物對環境的影響不斷增加,造成我國南方地區酸沉降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3? ? 結論
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興業縣耕地、水田、旱地土壤總體處于酸性以上狀態,面積比例增加,且不同的土壤類型土壤pH值時空變化存在明顯差異。在今后的土壤改良工作中,應根據不同的土壤情況采取相對應的技術措施:一是增施堿性肥料,合理施用化肥;二是增施有機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推廣秸稈肥料化利用;三是改善種植結構,改種喜酸作物[5-6]。
4? ? 參考文獻
[1] 梁頒捷,林毅,朱其清,等.福建植煙土壤pH值與土壤有效養分的相關性[J].中國煙草科學,2001(1):27-29.
[2] 胡敏,向永生,魯劍巍.石灰用量對酸性土壤pH值及有效養分含量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7(4):72-77.
[3] 潘永敏,華明,廖啟林,等.宜興地區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及時空變化[J].物探與化探,2018,42(4):825-832.
[4] 謝天洋,周衛軍,羅思穎,等.石門縣耕地土壤pH值的時空演變特征[J].現代農業科技,2016(9):198-200.
[5] 黃守營,張華,張賢輝.農田土壤酸化改良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24):71-72.
[6] 汪運彪,陳宗賢.重慶市永川區水稻土壤酸化改良試驗初探[J].南方農業,2017,11(1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