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永愛
摘要: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溝通過程,為了迅速、準確地進行溝通,使用整體性閱讀與細節性閱讀方式閱讀。閱讀目的,決定閱讀方式與方法。教師根據不同閱讀方式,設計不同閱讀方法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閱讀能力。在教學上注重營造閱讀環境,設計好每一課的準備作業、正式作業、后期作業的三個步驟,使閱讀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讓學生不僅愛上閱讀課,還要感受“受益匪淺”的益處。
關鍵詞:整體性閱讀;細節性閱讀;閱讀活動;課堂
我們在平時閱讀日語文章時,大概用以下幾種方法閱讀。①尋找重要的詞匯,快速閱讀;②邊確認語法與句型的使用方法、意思,閱讀;③通過題目、標題預測內容閱讀;④看圖或表等想象著閱讀;⑤關注接續詞與指示詞,確認句子與句子關系,閱讀;⑥邊查新詞與難詞的意思閱讀;⑦尋找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去閱讀。以上的閱讀習慣,大致可分為從下至上的細節性閱讀和從上至下的整體性閱讀。其中②⑤⑥為細節性閱讀,①③④⑦為整體性閱讀,還有同時使用這兩種閱讀方式的時候。
閱讀目的,決定閱讀方式。實際上在閱讀過程中,根據需要同時使用上述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相互交叉,完成閱讀過程的做法叫相互交叉方式。相互交叉方式,在“讀解”中表現為,把文中得到的信息與讀者以預測、推測文章得到的信息相結合,共同起作用。閱讀方式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在課堂講授日語文章時,有必要通過各種閱讀活動,有意識地使用各種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閱讀方法的閱讀活動
(一)整體性閱讀
整體性閱讀,是指帶著“目的”去閱讀文章,對文章內容進行一定的“預測”,從文章中尋找符合目的的內容或確認預測是否正確的閱讀方式。是把腦子里抽象的預測、推測,逐步解讀到具體文字的閱讀方式。整體性閱讀時,采用的方法是:迅速尋找需要的信息;略微過目一下把握文章大意;邊預測邊閱讀;找出重要的詞與句子,其他的部分略去不看。為使學生盡快適應整體性閱讀方式,從以下三方面考慮課堂活動。
1.培養預測能力的活動
預測文章內容的能力,可以通過反復的練習和訓練,培養和提高。例如,閱讀課上,教師讓學生閱讀文章的前半部分內容,考慮如何連接后半部分內容。學生根據前面的內容,推理出后續內容,把推理出來的內容在班級里講述,大家再進行評論。最后,學生根據老師亮出的原文的后續部分,確認和反思自己的預測。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會發揮想象力主動去“預測”,會邊思考文章的內容邊閱讀,而且自然會動用自己的知識及經驗預測后半部分。所以,當然想確認自己的預測結果如何,合不合乎邏輯,也想了解原文的結果。如果,按常規一開始就給學生完整的文章閱讀,會為了盡快了解結果一股氣讀完,更不會費時間查詞匯、理解語法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會發揮想象力,預測結果。做這種活動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需要預測、分析的內容,同時可以討論不同結果的有趣的文章。讀小說或故事時,尤其需要預測或推理的能力。
2.培養迅速掌握文章大意能力的活動
掌握大意的閱讀方法,主要是指迅速瀏覽文章,把握重點或中心意思的讀法。是在課堂上,學生利用短時間閱讀文章,講述所寫內容的活動。為了培養這種能力,教師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作圖或短文的排序練習。另外,還可以在需要閱讀的文章里,加入幾個與文章內容格格不入的句子,讓學生瀏覽后迅速找出不當句子。這種練習,需要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根據脈絡發現“奇怪”之處,從而找出有問題的句子。作此類練習和訓練時,不要顧及不熟悉的詞匯、語法現象而一鼓作氣讀完,才容易發現問題。這類的練習,適合有一定情節的文章,教師可選淺顯易懂的文章。學生要通過練習,不斷適應這種整體性閱讀方式。
3.培養準確篩選信息能力的活動
準確篩選信息能力的閱讀方法,主要是指,學生從文章中有針對性地尋找所需信息的閱讀方法。閱讀文章時,無關的內容可以略去不看,要有目的、帶著問題意識去閱讀。為了培養這種能力,教師可事先給出幾個關鍵詞匯,讓學生找出相關詞匯并劃上底線。教師還可以就文章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文章中尋找答案或總結概括答案。通過這些練習與訓練,學生會懂得自己為什么讀,要讀出什么結果,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的課堂教學活動。另外,充分利用帶圖的廣告、旅游指南等材料,培養尋找所需信息的閱讀能力。但是,對于初學者以及剛剛步入中級水平的學生,信息量太大的話,教師有必要適當調整內容。閱讀時可參考和借鑒閱讀漢語時的經驗。
課堂教學時,充分認識培養上述能力的作用與重要性,在指導整體性閱讀方式時,要考慮學生能力的同時注意所選內容適合學生的年齡和興趣愛好。
(二)細節性閱讀
細節性閱讀是指,從單詞到句子、段落逐步進行解讀的過程。細節性閱讀時,采用的方法是:確認新詞匯;關注接續詞或指示詞,認真考慮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在腦子里詳細構思內容。細節性閱讀,在閱讀教學與實際應用中普遍使用,很有必要通過訓練熟練掌握它。
1.培養理解復雜句子的能力
日語中有結構復雜、較長的句子。當在文章中遇到這種句子,學生會感到束手無策或按著漢語的思維進行解讀,所以往往會作出錯誤的判斷。此時,教師要考慮提什么問題才能夠真正確認學生是否理解其意思。同時,要把握句子中有哪些語法點,哪些語法知識不好掌握,哪些語言習慣不容易理解。教師把復雜的長句子,拆分多個問題提問,這么做有助于分析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說明與講解。尤其是句子涉及授受動詞、被動態與使役態、人物關系等復句時,教師一定要多角度分析,通俗易懂地進行解釋。平時多作復雜句子的分析和解讀,提高正確理解的能力。
2.培養正確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正確理解文章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只讀文章的部分內容就能理解,另外一種是必須讀完全文才能理解。不論是哪一種,都需要準確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尤其是在初級階段,這種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上,教師為了確認學生是否理解文章的意思,可以設計一些判斷題,讓學生對照文章進行判斷。例如,日語的句子常常省略主語,這一點也是閱讀的難點之一,所以教師可以設計此類問題,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還可以通過意思相同,但是判斷題中使用的詞匯與文章中的詞匯不同,作為一個考查點,考查學生是否能夠融會貫通。
像這種判斷題,根據出題方式,可以使用細節性閱讀為主的閱讀方式閱讀,也可以使用整體性閱讀的方式閱讀。實際上,閱讀文章時,不可能單純使用哪一種閱讀方式,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好使用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
二、培養閱讀能力的教學計劃
(一)營造與日?!伴喿x”相同的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閱讀時,一般是為“快樂”、“轉換心情”而閱讀。在生活中,不會突然拿出一篇文章讓人閱讀或不想閱讀的時候逼人閱讀。往往是由于某種理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當讀了一篇好文章或有趣的文章,想與人分享,有時還會有效地應用。日語課堂的閱讀,為了達到日常生活中的閱讀目的,要營造與它相同的狀態,讓學生產生閱讀的想法。課堂上教師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快樂地閱讀,提高閱讀的興趣,把“想閱讀”的心情激發出來。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閱讀的話,閱讀后自然就有想釋放的欲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有必要提供準備的時間,讀完后要給予釋放和發揮的時間。這就是準備作業與后期作業。
準備作業是預熱階段,是逐漸步入“想閱讀”的狀態。是激活學生各種經驗與信息的過程,也是確認理解文章所需的語言及知識的過程。
(二)準備作業與后期作業
準備作業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讓學生對即將閱讀的文章感興趣和關注。另一個是,收集理解文章所需的有關語言與社會文化知識。
后期作業是,指閱讀的正式作業結束后,連接到下一個行動的作業。后期作業可大致分為二種。一種是使用文章的內容,互相發表感想與意見,利用讀到的信息應用于其他活動上。另外一種是,使用文章中的詞匯、語法及文章結構等,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能力。
下面就“和服”這一文章,舉例說明準備作業與后期作業。
“從前,日本人不論大人、小孩每天都穿著和服生活。但是,和服穿法很復雜,穿起來又費時間。而且,穿著和服行走和工作都很不方便,所以,人們開始穿起了西裝。西裝的穿法很簡單,而且隨著日本人的生活逐漸西化,西裝比和服更適合生活和工作了。如今,和服只有在婚禮、葬禮、成人禮、新年等特殊場合才穿?!?/p>
準備作業:
①給學生看和服的圖或照片,提問,是什么照片?就和服還知道什么?
②給學生看穿著和服的日本人的生活照或圖,提問,能了解到那些信息?
后期作業:
①寫介紹中國傳統服飾的文章或制作PPT,發表穿法及特色等信息。
②查閱日本特殊場合時穿的和服,并進行發表。
③利用“和服”課出現的新詞、句型等,強化語言、語法等語言能力。
教師在組織閱讀課時,首先要根據文章內容,思考閱讀的目的。其次,為了選擇符合閱讀目的的閱讀方法,考慮在“正式作業”中布置什么任務。最后,對照閱讀目的和“正式作業”,考慮如何作“準備作業”和“后期作業”。
(三)正式作業
在“正式作業”中,教師所提問題就是閱讀的目的。為了回答問題,學生會有效使用細節性閱讀方式和整體性閱讀方式,以達到目的。下面,就初級階段的“正式作業”進行舉例說明。
①有一篇就房間的結構圖進行說明的文章。教師的提問是,找出不符合圖的說明。理解這篇文章需要有“~的側面”、“~的附近”、“~左右”等與位置相關的詞匯及語法知識,閱讀時注重培養運用這些知識點的能力。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用了解文章整體的內容,只通過核對相關句子就能完成。這是運用細節性閱讀的例子。
②教師要求學生讀一篇文章,根據內容把順序打亂的8個句子重新排序。排列句子時,要注意文章中出現的接續詞、單詞的重疊等細節外,同時以掌握的知識與經驗觀察整體內容。使用這兩種閱讀方式,會盡早排列出正確的順序。初級水平的簡單的排列,往往使用細節性閱讀方式。
③有兩篇明信片,三篇日記。教師的提問是,明信片分別是哪一篇日記的主人寫的。這一練習,注重推理能力和預測內容的能力。通過讀日記,需要把握整體內容,而且要對日記和明信片相對應的部分,一邊認真確認語言及意思,一邊加強理解。這種題,首先以整體性閱讀的方式閱讀,宏觀把握,容易盡早找到答案。答案的正確性,再通過細節性閱讀方式確認。
前面提到的“和服”的“正式工作”,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提問題:現在日本人什么時候穿和服?現在日本人為什么不常穿和服?
為了確認是否理解,教師出判斷對錯的題。例如,日本人過去和現在都穿和服;和服穿起來很麻煩;穿著和服,工作很方便;如今,只有在特殊的場合穿和服。
正式作業,就是完成閱讀目的的作業,準備作業是為順利進入正式作業而做的準備工作,后期作業是,正式作業完成后的反饋與發揮。這三個作業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
三、結束語
“閱讀”不是被動接受文章信息的行為,而是學生從自己的知識與經驗中提取恰當的信息,通過預測、評價,理解文章的能動行為。就是說,“閱讀”是溝通的過程之一。所以,閱讀能力,可以通過反復的練習與訓練得到提高。
閱讀時,必須要先考慮閱讀目的,再選擇符合目的的閱讀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從初級階段就要讓學生體會到使用各種閱讀方式、方法閱讀的好處。教師要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把課堂設計為不僅是日語學習的課堂,還要把它變成“受益匪淺”的閱讀課堂。所以,所選文章內容非常重要,可以選用不同閱讀目的的、學生感興趣的各種類型的文章。同時為引導學生達到閱讀目的,要考慮利用各種活動,使用多樣化的閱讀方法,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岡崎眸·岡崎敏雄(2001)《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學習の分析とデザイン―言語習得の視點から見た日本語教育―》凡人社.
[2]岡崎眸(1996)〈読み方の指導―ボトムアップ的読み方から相互交流的読み方へ―〉《お茶の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紀要》49號.
[3]小出慶一(1991)〈読解能力の操作的規定と読解テント·シラバスの骨格について〉《産能短期大學紀要》24號.
[4]南之園博美(1997)〈読解ストラテジーの使用と読解力との関係に関する調査研究〉《世界の日本語研究》7號.
[5]山田みな子(1996)〈読解過程に見られる既有知識の影響と文法能力の関係について〉《日本語教育》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