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必然都是備受爭議的,但卻沒有人像布歇一樣一直處于這種境地,尤其是以狄德羅為代表的早期啟蒙思想家更是對布歇進行了很多言過其實的批評。布歇(1703—1770年)在時代和蓬巴杜夫人有形或無形的推動下成為18世紀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畫家和裝飾設計家。布歇的成功和洛可可風格的盛行其實是法國王宮貴族窮途末路的真實記錄,路易十五的荒淫無度和上層貴族的貪圖享樂正是使洛可可風格盛行的陽光雨露。
關鍵詞:布歇;洛可可藝術;情欲;狄德羅
一、布歇早年的從藝經歷
布歇生于一個窮困之家,由于父親尼古拉是一位畫家和裝飾家,所以他從小就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基礎。布歇早期受巴洛克藝術大師魯本斯的影響,魯本斯繪畫特點表現為構圖宏大、色彩飽滿、明暗對比強烈,這些在布歇后來的繪畫上面都有體現。后來他曾短暫地在裝飾畫家勒穆瓦納的門下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裝飾繪畫的感染。布歇曾為華托著名的畫集的許多插圖進行刻版,在其間對華托的風格有了更多理解。布歇曾以《伊利亞特》獲得去羅馬考察的機會,但最后因院方沒有支付學費而與這個機會失之交臂了。布歇并沒有因此熄滅心中的熱情和對藝術的迷戀,幾年之后自費動身去往羅馬考察。在意大利留學期間,他對17世紀田園牧歌式的藝術感興趣,反而看不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作品,批評那個時代的作品奇形怪狀、頑固死板,他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情感訴求都寄托在田園風格的藝術作品中。說來也是可笑,年輕桀驁不馴的布歇看不上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后來的人們也看不慣他,將他罵到名留青史,除去藝術史,布歇甚至還被載入了法國大革命史。布歇的審美情趣和當時的社會高度符合,一經陽光雨露便立馬長成參天大樹,布歇無疑是他所處時代里的宿命畫家。
二、時代帶給布歇的選題
任何一個藝術家和他的全部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都處在一個大的整體之內,就是和它趣味一致的社會。17世紀一條快樂主義的箴言“現在一周的享樂勝過死后八百年的光榮”,仍然是18世紀上層貴族的生活原則。當路易十五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宮廷從凡爾賽遷到巴黎,這使得一些貴族可以和一些掌握法國經濟的商人、理財家進行往來。路易十四在世時曾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得一些銀行家、收稅人在其中獲得財富。他們起初因為出身的原因一直被隔離在宮廷之外,后由于社會的散漫和封建禮儀的逐漸瓦解,他們就能如愿地自由和貴族進行社交往來。中等階級的富裕使他們成為藝術家的藝術贊助人,同時每天無所事事只知道貪圖享樂的資產階級更加追求視覺的沖擊和審美的愉悅,過去深刻的藝術已經不能再滿足他們的要求,于是洛可可風格在路易十五攝政期間就應運而生了。172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親政。路易十五執政早期曾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支持,但是他的統治趨于軟弱妥協,后來也失去了人心。路易十五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曾有著名的發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上行下效,整個王宮貴族都荒淫無度,成功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不僅如此,路易十五還沉溺于美色之中不可自拔,他特意在凡爾賽中修建了秘密春宮,在著名的鹿苑中同時圈養了許多女子,他與五姐妹的風流之事也被載入史冊,最著名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甚至像他一樣聞名于世。蓬巴杜夫人將情人這個角色做到了極致,在眾多情人中始終讓國王永不厭倦。
蓬巴杜夫人是一位手腕極其高明的女強人,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胸襟影響到路易十五的統治和法國的藝術。蓬巴杜夫人的魅力在于她不僅擁有絕色的花容,還有著讓人不可忽視的才情,在她的幫助和支持下,成就了當時很多著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布歇就是恰逢其時。布歇入宮后就成為了蓬巴杜夫人的繪畫老師,兩人審美品位相似,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成為彼此成就的合作者。布歇一生為蓬巴杜夫人創作了很多肖像畫,在布歇的畫中,蓬巴杜夫人的皮膚吹彈可破,細膩動人,如少女般可愛中又帶著性感,高貴中又透露著一絲書香氣,畫中的女人宛如是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世間所有生動可愛、富麗堂皇的語言都不能夠完整地描述出她的美。布歇不僅為夫人繪制肖像畫,而且還為夫人設計裝飾品和宮殿,使藝術以潤物細無聲之勢圍繞在路易十五的周圍,皇室上下、巴黎街頭甚至連空氣中都仿佛飄著那甜美的氣息,使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蓬巴杜夫人為布歇創作了很多機會,可以說是蓬巴杜夫人成就了布歇,布歇點綴了夫人,使夫人美上加美,美到了極致。至此,布歇的繪畫開始與那些現實生活越來越遠,一頭扎進這深宮城墻,描繪富貴華麗的貴族生活。布歇為夫人設計的裝飾品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爭相追趕的潮流風尚,為其裝飾的府邸以伯萊維和克雷西城堡最為著名。值得一提的是,布歇為皇家織毯廠創作的以中國為主題的一套壁毯,路易十五送給了當時的中國皇帝乾隆。在蓬巴杜夫人的力薦下,布歇在卡爾·旺洛去世后,被任命為法國皇家首席畫師,被推舉為皇家美術學院院長。
對于藝術家而言,布歇已經擁有了夢想中的一切,此時的他正是人生得意,別無所求,于是他更加熱衷于表現和迎合那些上流社會飽食終日的貴族的情趣,在題材上更多地描繪宮廷之間貴族男女的風流情事和云雨場面。作品中的男子大多是一些風度翩翩的風流公子,女子則是嫵媚多情、欲拒還休的美人佳麗。這些繪畫多側重男女調情的細節,其間動作都充滿了挑逗的意味,體現出極其真實的肉欲和欲望,并極具誘惑力和煽動力。如果把布歇的繪畫和一些污穢小說放在一起比迷惑人心的功能作用,布歇的繪畫也許還會更勝一籌。但布歇的高超之處就在于,他的分寸把握得剛剛好,這些情色場面在布歇的描繪下又可歸于可愛的閨房秘事,這和他扎實的繪畫基礎分不開。
三、狄德羅對布歇批判的再認識
布歇以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認真態度在深宮里沉迷于創作,對于外面的世界發生的事情他根本不知道也沒有興趣知道,于是他的畫作逐漸脫離了現實生活并與其漸行漸遠。如火如荼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正爆發,啟蒙運動的槍聲已經打響,世界變了,布歇卻還是毫不知情。洛可可藝術受到了當時啟蒙思想家的強烈抨擊,作為將洛可可藝術發揮到極致的布歇更是首當其沖,受到了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犀利批判。在狄德羅的眼中,布歇是一個情趣低俗并且沒有藝術家職業道德的畫家,因此他對布歇進行了很多夸大其實的人身攻擊。其實狄德羅批評的不僅是洛可可藝術和布歇,更多的是在當時上層貴族帶領下毫無節制、貪圖享樂的社會風氣,這鮮明地表明了當時啟蒙思想家對游手好閑的資產階級的深惡痛絕。狄德羅認為洛可可藝術不能代表當時先進階級的思想,他們想要的藝術是可以表達中產階級家庭生活情況、有理想追求的,夏爾丹畫作則剛好符合了他們的要求。
夏爾丹是幸運的,他的妻子非常富裕,所以他可以做自己,不用去迎合上層貴族的審美趣味為別人打工。夏爾丹主要描繪普通人家的平凡生活,當時的廚娘、女教師和男女仆人是夏爾丹作品里的常客,所以他的畫會帶給人一些自然親切的感覺。夏爾丹認為只有那些樸實真誠的平凡人身上才有真正的美感,他們的道德比那些貴族要高貴得多。這與先進的啟蒙思想家想要的主題不謀而合了。夏爾丹也自認為自己代表的是第三等級人們的愿望,是為與雍容華貴的洛可可藝術進行對比而存在的,而第三等級的人們也正是從夏爾丹的作品中得到了許多精神上的慰藉。夏爾丹反對洛可可藝術的不真實,他的美學思想以自然真實為主題,他只畫他見過的東西。可以這樣說,布歇的畫描繪的是當時紙醉金迷的貴族生活,夏爾丹的畫則是在啟蒙運動思潮的影響下,反映中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并歌頌第三等級人民高尚的品格。
如果說狄德羅對夏爾丹的贊美是為了弘揚當時符合啟蒙運動的藝術思潮,那么他對布歇和洛可可的批評其實是為了表達對當時富貴風流的上層貴族生活的不滿,因此,他在布歇那些實則優美的畫作和洛可可藝術中只能看到惡俗,其評價實則有失公允。狄德羅認為夏爾丹作品最大的優點就在于它的真實性,而這個真實性正是布歇所缺乏的。但是真實性在不同的社會階級和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意義,狄德羅認為的真實性就是作品與生活一致,那么如果說夏爾丹描繪第三等級人們生活的藝術作品具有真實性的話,如實反映了路易十五時期法國貴族矯揉造作生活狀態的布歇的畫作又何嘗不具有真實性呢?不管人們愿不愿意承認,布歇的作品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人們的眼球,畫面上滲透出的藝術氣息和情欲是能給人帶來審美體驗,讓人覺得舒服和放松的。
四、結語
富貴優美的洛可可藝術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到來進入了尾聲,不可置疑的是布歇的作品的確是一副迷藥,讓那些王宮貴族終日沉迷在一個綺麗奢華的浪蕩環境中。但是當我們對藝術家進行評價時需要易地而處,設身處地地回到當時那個時代之中,不可忽略洛可可藝術和布歇在特定社會關系下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每個東西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在現代與洛可可藝術和布歇進行對話時,我們大肆批判它輕浮,因為每種藝術都是特定時代的真實反映,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生活中有真善美和假丑惡,但是在藝術世界里卻只有真善美,這是因為藝術家通過美的描繪,把這些假丑惡的東西賦予了審美意義,為假丑惡的內容披上了真善美的形式,使之成為對立統一的整體。所以布歇畫筆下的荒淫無度的紅男綠女也有著美的意義。布歇是一個被時代選擇的畫家,不是布歇,也會有其他人。所以,在那個說不盡富貴風流的社會下,布歇只是一個時代的忠實記錄者而已。
參考文獻:
[1]項曉樂.關于狄德羅對布歇批判的再認識[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5).
[2]王彧濃.給蜂蜜加點兒糖:論洛可可畫派畫家布歇[J].美與時代(中),2017(2).
[3]李暉,熊菲.洛可可繪畫藝術的美學價值[J].美術大觀,2009(4).
[4]丹納.藝術哲學[M].全新插圖版.傅雷,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8.
[5]瓊斯.劍橋藝術史[M].錢乘旦,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
淮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