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嘉


摘 要: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藝術自發地發展并壯大起來,對人類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藝術作品的誕生又不完全是照搬生活的產物,藝術作品更像是一種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這種折中融合的方式賦予藝術作品更加打動人心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建立在情感與社會生活之上又用藝術的手段加以加工和改造之后的藝術作品,是與時俱進的藝術作品,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新一層面的思想認知。
關鍵詞:現實;藝術;折中融合;觀者;生活;維爾瑪·韋拉沃德
從更具實用性的傳統藝術、更具審美性的現代藝術到更具觀念性的當代藝術,藝術作品總是帶給觀者與眾不同的感受與體驗,但不變的是藝術作品中的現實成分與藝術成分的結合因素:實用性基于人類的生活所需,審美性基于人類的精神所需,觀念性基于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深刻反思所需。不存在超脫于社會背景、藝術家身份以及創作情感而獨立存在的藝術作品。一件能夠激發觀者遐思與共鳴的藝術作品,其背后必定通過層層沉淀,這種沉淀來自于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經歷的人生、參悟的情感等等,這些都屬于藝術作品中的現實。藝術家對這些現實因素進行藝術加工從而獲得一件介于現實與藝術二者之間的物體,這一物體就是藝術作品。維爾瑪·韋拉沃德正是這樣一位在藝術作品中滲透著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理念的藝術家。
一、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這一概念來源
維爾瑪·韋拉沃德在一段采訪中提到,她在一些舊時的照片中找到了為之振奮的靈感,于是開始制作人物肖像。這是一個碩果累累的時期,她把一些家庭成員的照片作為模板,根據這些模板的形象制作成立體的陶瓷作品,以藝術的方式詮釋這些二維圖像,賦予其不同的空間形狀,這即是一種現實與藝術之間的折中融合。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這個概念,是維爾瑪對自己創作的認知。她的創作離不開現實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她的家庭背景、個人情感與興趣愛好等等。現實成就了她的藝術,而藝術又豐富了她的現實。這種折中融合使維爾瑪樂在其中并樂此不疲地將陶藝創作進行下去。
二、維爾瑪作品中的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運用分析
維爾瑪的作品中運用到許多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這樣的創作方式,其中一部分是直接參照現實中的實物圖景,如照片,將一份對于生活的記憶直接變為藝術創作;另一部分作品也稱得上是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的精華,作品中的一個部件直接取材于現實中的現成品,將現成品容納組合進創作之中成為新的藝術作品,這也是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的一種方式。
(一)家庭帶給維爾瑪的創作靈感
維爾瑪的父母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所以,在藝術的基因里,維爾瑪兼具了不同的特點,其作品也總是呈現出浪漫而典雅的光芒。良好的家庭教育又使她學會了愛與付出、包容與禮節,這些家庭的點滴使得維爾瑪的作品中總是能找到童年的影子與兒時的記憶。
作品《母子》(圖1)就深深地映射著維爾瑪的童年時光,這是維爾瑪最早的陶藝作品,關于兒時的自己和母親。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就已經能夠深深地感受到維爾瑪作品中的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了。
《母子》的靈感來源于維爾瑪與母親的一張舊照片(圖2),這些照片的色調和陳舊的質感啟發了維爾瑪,同時這些舊照片中維爾瑪的童年回憶切切實實觸動了她。喜歡與人相處且和善的性格使得她想要將舊照片中的回憶永遠地保留下去,那是屬于維爾瑪的溫情時光,是維爾瑪的初心,是本真的美好,這些美好如果只是封存于照片之中就難免可惜,這份強大的美好的力量應當可以觸動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回憶起兒時的親情的時光,讓更多人感受回憶的甘甜,所以維爾瑪將這份回憶用藝術的方式再現了出來。正是這種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使得其藝術作品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具備觸動觀者的力量。藝術作品本身就不是一件冰冷的物件,而是含有太多太多藝術家的情感。正因為如此,觀者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之時才會引發新的情感,來自于觀者的情感。但是相對而言,藝術品又不單單是藝術家情感的復制表現,而是與藝術家所經歷或者所見的現實世界感受到的情感的折中表現,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段,是通過藝術的手法加工再創造之后的情感的實物表現。所以觀者才能夠產生藝術品本身之外的情感,或共鳴,或延伸。
(二)維爾瑪在現實中的喜好對其創作的影響
維爾瑪從小就對音樂和舞蹈有著濃厚的興趣,學習過鋼琴并且在中學時期學習繪畫與雕塑,她還曾經夢想成為一名舞蹈家,雖然維爾瑪現在所從事的事情并非兒時的夢想,但是他將對音樂與舞蹈的熱情一直保留到如今。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擁有這樣的愛好,維爾瑪自然而然樂于將愛好帶進藝術作品之中。維爾瑪喜愛一邊聽音樂一邊進行創作,對于音樂的喜愛讓維爾瑪在創作過程中更加舒心和愉快,也讓作品自然地流露出來自于音樂的旋律,令作品仿佛在音樂中舞蹈一般,散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作品《舞者》是一位在跳芭蕾舞的年輕女孩,女孩面露微笑,翩翩起舞的樣子仿佛是聽見了一曲令她如醉如癡的音樂一般,伴隨著音樂的節奏與旋律在地面之上跳出屬于女孩自己的鼓點和律動。這都與維爾瑪在音樂的氛圍中創作有關。維爾瑪置身于音樂之中,便將作品也帶入了音樂之中,讓現實中的音樂啟發靈感,將音樂的情感再賦予藝術作品。若說音樂與舞蹈是動態的、張揚的表現力,那么陶瓷就是靜態的、含蓄的深思美,世事萬物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維爾瑪將喜愛的舞蹈與音樂融入陶瓷藝術中時,又是另外一種美輪美奐的境地。陶瓷藝術可以將舞蹈的動態定格在藝術家想要讓觀眾明白自己心之所向的最美妙的瞬間,就是這樣精辟的定格讓觀者仿佛能聽見從陶瓷作品之中響起的旋律,這恰恰又使得陶瓷之中蘊含了音樂成分。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往往更加觸動人心,經得住歲月的洗禮,畢竟作品就來源于歲月本身的一段取舍,也經得起一代又一代觀眾的賞析,畢竟加以藝術的手法就是把歲月的痕跡提升至藝術的領域,使作品本身的思想與維度經年不朽。
(三)維爾瑪對現實中材料的直接運用
維爾瑪喜歡運用現實中的現成品來進行自己的創作,使作品達到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連接了現實與藝術,使二者恰如其分地折中融合。作品《小提琴》不但是將現實的喜好與思想帶入藝術創作的折中融合,也是現成品取材用于創作中的折中融合。作品中小提琴的一部分卡在現成品的水槽之中,卻又恰到好處地表現并處理了小提琴的形狀和整件作品的支點,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創造出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作品《嬉戲》(圖3)也是現成品取材進行創作的典型。作品中一對母子正抱在一起嬉戲玩樂,母親的手臂與孩子的手臂交織在一起,維爾瑪直接選用了一個馬桶作為母親與孩子身體的連接,這不但恰到好處地使母親與孩子的身體緊密得聯系在了一起,又會讓人聯想到或許母親是正在為自己的孩子沐浴,親情促使兩人在沐浴時情不自禁地嬉戲起來。現實中現成品的取材不但恰到好處地反映了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以后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滿足了藝術作品對于形式美的追求。
(四)維爾瑪創作的陶瓷人物組合與動態分析
維爾瑪的作品中總是存在一種自然而然的張力與生活的氣息。她直觀地表現著她眼中的生活,甚至不加修飾地捕捉人物一瞬間的動作和神態,將這種動作和神態完整地刻畫下來,表現手法中充滿著溫馨而又生活化的敘事性感受。
她創作的人物組合往往都是親密的動態,他們的動態表現了生活中的一瞬間的場景或是某個重要的有意義的時間段里發生的故事。
作品《午餐》(圖4)采用集體敘事的創作手法創作出四位正在午餐中的人物。他們沒有一個固定的觀看重點,每個人物都神態各異,動作也不盡相同,一組組地在訴說不同的故事給觀者。左邊的是兩位午餐中的女士,其中一位正在為另一位倒酒,兩人的表情均安逸自然,流露出輕松愉快的微笑,沒有交談卻仿佛有說不盡的話語一般,目光聚焦在酒杯之中,神情自然認真。右邊的是兩位男性就餐者,他們之間好似沒有互動,實際上左邊男性的左手和右邊男性的右手恰到好處地離得很近卻又沒有碰到一起,兩人的目光同時看向相同的地方。這樣的動態給人一種這兩位男性之間相熟且親近的關系,雖然兩人的面部表情似乎是看見創作之外的區域有事發生而被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兩人的手給人一種他們在關注遠處發生的事之前正在互相講話交談甚至還伴隨著肢體語言的感受,也正是因為彼此間的互動才出現了兩人相鄰近的手的動態。維爾瑪運用如此細膩的表現手法來對這四位人物的動態進行刻畫,自然、溫馨而又生活化的場景就這樣出現在觀者的眼前。若說生活只是許多一瞬間的場景的集合,那么藝術創作就能做到提取這其中的一個一瞬間并讓它成為永恒。
三、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在陶瓷創作中的必要性分析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的生活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藝術作品的出現。早期的陶瓷作品,例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就已經有關于原始圖騰崇拜、記錄生活和事件、裝飾、傳達情感等許多功能和作用了。但是所有的這些作用都離不開現實生活的取材,例如舞蹈的紋樣取材于現實中舞蹈的樣式和先民對于圖騰崇拜的追求。現實的取材使得藝術品體現文化背景,內容更為深邃且具有人類廣泛的共性,容易引起共鳴,容易被接受和傳承。
一件藝術作品總是要與藝術家的個人身份、藝術家所處的社會語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相關,這些生活中的點滴構成了一個藝術家的個體,促成了藝術家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一件陶藝創作需要現實背景的支撐,陶藝作品中會有藝術家現實生活的影子。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藝術也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與反映。空想的藝術作品是不存在的,一件藝術作品的形成總是有源頭可以追溯,追根溯源都是藝術作品創作者的現實。
陶藝作品中直接對現實材料的綜合運用也十分普遍,不單純是陶瓷材料的使用,一些陶藝家在進行陶瓷材料創作時會將生活中別的材料加以綜合使用。這使得陶瓷作品在感官上更具有豐富的可讀性,并且直接取材的現實材料總會讓人直接聯想到相關的定義,在結合現實定義的基礎之上再加以陶瓷材料的共同創作和定義的延伸,可以使得一件陶藝作品更為生動具體,令人回味無窮且思想上也更加開闊不受限制。
四、結語
維爾瑪的陶藝創作中充斥著現實與藝術折中融合的種種因素與表達。現實因素這一在創作中至關重要的成分通過藝術家用藝術的手法加以加工、改造、醞釀,最終成為一件件令觀者嘆為觀止、流連忘返的藝術作品。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這一方式是不會過時的創作手法,因為個體在成長,生活在向前,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而藝術作品中現實因素的組成部分恰恰在這一系列永不止息的運動之中。因此藝術不會滅亡,現實與藝術的折中融合也終不會停滯。
參考文獻:
[1]陳旭光.藝術的本體與維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貝爾.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
[3]程金城.中國彩陶藝術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