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正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田間地頭忙碌的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教授級高級農藝師、駐溪后村科技特派員吳敬才,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延平區委宣傳部部長張嘉明轉發的“七一祝福卡”,落款是“致奮斗在脫貧戰場上的你”。
作為福建省首位科特派踐行者,吳敬才與溪后村已結緣20年整。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作為閩北農業大市,南平的粗放型農業經濟陷入困境。雪上加霜的是,1998年6月,又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農業農村受損嚴重。為破解閩北的“三農”發展難題,南平3000多名干部下基層問計于民。村民們提意見說:“平時干部下鄉,就像蜻蜓點水,沉不下來,也解決不了問題。”南平市決定選派農業科技人員下鄉。
彼時,吳敬才剛從德國進修回國,被派駐到溪后村,幫農民解決科技問題,被鄉親們稱為“一號特派員”。
1999年2月,南平選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員到鄉村開展科技服務,這成為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端。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對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即選派村黨支部書記、科技特派員、鄉鎮流通助理的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后,在《求是》雜志刊文《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指出這一做法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2002年,科技部總結福建南平實踐經驗,在寧夏等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
福建、寧夏、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科技特派員制度從無到有,從福建走向了西北五省區。
2004年,科技部、人事部梳理了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員經驗和寧夏的農村科技創業模式,出臺《關于開展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擴大了試點。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當年的吳敬才怎么也不會想到,20年后,我國有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奮戰在農業農村一線。他成為了這數十萬分之一。
“20年來,我一直在八閩農村開展科技服務,深切地感受到基層農民對于農業技術的渴求。我認識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就應該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踐行科技惠農的初心和使命。”吳敬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