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沐源

張嗣瀛(1925年6月~2019年10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東北工學院教授、工程力學系主任、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長期從事運動穩定性、最優控制、微分對策等理論研究工作。撰有《有限時間區間上的運動穩定性》《最優控制》等論文,著有《微分對策》。
1 留學蘇聯把兩年當四年用
出生于1925年的張嗣瀛是和錢學森同一時代從事自動控制研究的國內首批研究者,他曾成功解決了國產反坦克導彈“紅箭—73”的脫靶問題,為祖國的科學進步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張嗣瀛從武漢大學機械系畢業后,輾轉來到祖國的東北地區。1949年執教于沈陽新成立的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以很短的時間組建了專業教學團隊,自己任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次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那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他的教研室承擔全校基礎課理論力學的課程,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備課讀書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夜間。當時物資供應緊缺,經常是餓著肚子熬夜,有時是整宿將自己埋在計算公式和推演上。
就是在這種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下,他自學了數學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數等課程,等于又學了一次綜合性大學的數學課程。期間,他還閱讀了大量俄文資料,對蘇聯李雅普諾夫(Lyapunov)的穩定性理論產生極大的興趣,并以此確定了以自動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時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就是這段無人指導,孤獨的探索,為他此后的留學和一生的科研奠定了基礎,打開了天窗,而當時國內很少人搞自動控制研究。
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中國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派出一大批優秀學者赴蘇聯留學,張嗣瀛就是留蘇學生之一。邁出國門的他深知,自己身后是祖國熱切的眼神。
在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張嗣瀛主研運動穩定性理論,指導老師是李雅普諾夫的傳承者——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切塔耶夫。張嗣瀛生前曾回憶說:“我只有兩年時間,每次學校組織留學人員去伏爾加河、列寧格勒等地參觀旅游,我都不去。我們宿舍每層都有一間小俱樂部,每周都有舞會,我也從不參加。我沒有寒暑假,我要把這兩年當在國內的四年用。”正是用這種忘我的精神,張嗣瀛出色完成了學業。其間,他在蘇聯科學院的應用數學力學學報《自動學與運動學》上先后發表三篇論文,他的優異表現獲得導師高度認可。
在莫斯科期間,有一件事讓張嗣瀛一生不能忘懷。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主席到莫斯科大學接見在蘇留學人員和學生,張嗣瀛和同學們一早就去了大禮堂,受到了毛主席接見,并親耳聆聽“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著名演講。張嗣瀛曾說:“那是讓我熱血奔涌一輩子的經歷,我銘記于心,終生難忘。”
張嗣瀛的努力與天分贏得導師重視,進修期滿前,導師向他發出了挽留邀請,但張嗣瀛婉拒了,“我不能延期,不能留在這里,我必須按期回國,我的祖國需要我。”
2 成功解決反坦克導彈脫靶問題
1959年從蘇聯回國后,張嗣瀛繼續自己的科研工作,并在自動控制學科上頗有建樹。1974年,張嗣瀛開始參與反坦克導彈“紅箭—73”的研制工作,成功解決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關鍵問題,實現在國家靶場3000米距離正式坦克打靶中十發九中,“紅箭—73”正式定型生產。1978年,他獲全國科學大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獎。
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閱兵儀式上,我軍新一代單兵反坦克武器行進在受閱方隊中,年屆六旬的張嗣瀛熱淚盈眶。
20世紀80年代末,以錢學森為首的一批科學家提出復雜性科學理論并開展研究,張嗣瀛參與了這一研究。
所謂復雜性科學,是以現實世界中的復雜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是用一種全新的方法和整體的觀點,多學科交叉展開深入研究的新興科學。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并將其視為21世紀一門重要的新興科學。張嗣瀛在國內最先倡導穩定性、微分對策、最優控制、復雜系統等理論和應用的研究方向,并均有新發現和新成果,對推動我國控制理論的研究進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87年,張嗣瀛執筆出版的《微分對策》是國內第一本關于微分對策的專著;1986年,他創辦了《控制與決策》學報并任主編,如今該學報已是國內四個自動控制方面的學報之一;1989年,他又創辦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該年會已發展成為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學會一個子系統,每年都會吸引國內外一千余人參加。
半個多世紀的漫漫歲月,張嗣瀛為祖國的科學進步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90年,他獲“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獎;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 ?潛心育人帶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孜孜弗倦,可登堂奧;涓涓不息,而成江河。”這是張嗣瀛堅持一生的治學態度。
自1949年起,張嗣瀛的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幾乎都在東北度過。他在日記中寫道:“北國寄旅隔關山,遙望東海路三千。故土歸兮憶舊事,青絲白發五十年。”他想老家山東了,“回老家山東再干點活吧!歸去來兮,胡不歸!”
1999年金秋十月,古稀之年的他踏進青島大學校園,他對前來迎接的校領導說:“我不是來養老的,我是來工作的,我要為青大干點事。”
來校不到兩個月,張嗣瀛就籌備成立了復雜性科學研究所并任所長。此后他著手主持申報“系統理論”碩士點及博士點,并獲批準。他主持引進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高層次人才,建立了一支完整的學術梯隊。2004年他創辦了《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學報并任主編,該學報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編委會入編為自然科學總論類核心期刊。短短五年時間,一個研究所、一份學術刊物、一個博士點、一支人才隊伍、一個人才培養基地在青大誕生了——這就是被青大人稱頌的張嗣瀛院士“五年五個一”貢獻。
2012年,青大“系統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成功獲批,并在全國高校系統科學學科排名評估中位居第四。此后,以自動化學院為主的青大“工程學”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8年,青大“系統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成功。
在青大師生眼中,張嗣瀛是公認的教書育人的典范,誨人不倦的大師。他將一生的科研經驗無保留地與師生們交流,經常通過座談討論和個別指導與師生們探討科研志向、科研方法。“張院士是我們團隊的靈魂人物,是指引團隊前進的旗幟,也是我們科研與育人的榜樣。”青大自動化學院院長于海生教授說。2018年,以張嗣瀛為首的“系統與控制教師團隊”成功入選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張嗣瀛還格外關注對年輕人的培養。2013年,獲得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的他,將5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學校,設立研究生“張嗣瀛獎學金”。他培育出的一批研究生中,有的挑起了國內某些科技領域的重任,有的成為科教界的中堅,不少人成為相關領域的中堅和帶頭人。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要不為利所動,不為權所傾,不為名所累,不為位所爭。”這是張嗣瀛生前經常叮囑學生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