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 生物統計是運用數學邏輯分析和解釋生物生長變化資料的一門學科,是農業科研的重要手段。在香糯24常規水稻育種中,通過對田間試驗數據進行生物統計分析提高了選育工作成效。基于此,分析生物統計在早秈糯稻香糯24選育中的應用,以便于生物統計分析更好地應用于農業試驗中。
關鍵詞 生物統計;水稻育種;香糯24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99
香糯24是1999年早季從種植湘早秈24號大田中發現的一株優良變異株,經過單株翻秋、單本插植、剝殼種米定向篩選糯稻及優質稻等方法逐年選育、生產試驗,歷經7年9代,最終于2009年7月獲得新品種,并累計推廣種植1.78萬余公頃,創經濟效益1.21億元[1]。在香糯24選育過程中,面臨復雜的大田生產環境、繁多生長變量,有繁重的原始數據要甄別、篩選、處理和分析。在數據分析工作中廣泛使用了生物統計方法和Microsoft Excel數據處理分析工具,對品種選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對生物統計在早秈糯稻香糯24選育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 資料整理
1.1 育種目標
當前早秈糯稻品種較少,原糯稻品種多年沒有提純復壯,混雜嚴重,抗病性、產量均有下降。因此,要選育出生育期適中、高產、糯性好、抗病性強的香糯24。
1.1.1 株型
理想株型是指在特定生態條件下,與豐產性有關的各種有利性狀的最佳組配。選育株型要求株高90~100 cm,莖稈堅韌,抗倒伏,葉片大小和配置協調,葉片整體挺直,冠層三葉“短、厚、直、立”,后期不早衰[2]。
1.1.2 穗粒結構
選育穗粒結構與熟期相配套,全生育期107 d左右,小穗型品種,穗長20 cm,有效穗18萬~20萬/667 m2,每穗90~100粒,千粒質量24 g。
1.1.3 抗性
抗性主要培育對稻瘟病、白葉枯病的抗性,通過接種鑒定的方式,逐步選育優良株系。
1.2 試驗數據甄別
1.2.1 試驗誤差
試驗誤差(Se)是指由于偶然因素使試驗觀察值偏離試驗真值造成的差異,包括試驗準確度和精確度。試驗誤差主要來源于試驗外界條件、病蟲害、試驗管理及農事操作、試驗材料本身的異質性。選用相應的統計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試驗誤差,提高試驗精度。
1.2.2 試驗精確度
4 結論
經過一系列的生物統計分析,各株系的生產性能較對照組有4.1%~9.6%的提高,經過方差分析、多重比較發現,各株系差異極顯著,說明選育的品種差異并非來源于試驗誤差。品種選育進入區試和品種鑒定階段。
參考文獻:
[1] 鄭維威,朱智勇,譚永明.早秈糯稻香糯24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06(6):18.
[2] 馮建成,陳子聰.常規水稻育種途徑與技術的探討[J].福建稻麥科技,2002(2):30-32.
[3] 陳志德.水稻品種區域試驗精度和穩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4] 房繼明,劉來福.生物統計的各種檢驗方法和使用條件概述[J].生態學雜志,1995(3):67-7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