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玉多 王成周
摘 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闡述了經濟發展和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為欠發達地區經濟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耦合路徑。安徽大別山區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欠發達地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首位重點,同時生態保護任務繁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理念引領的綠色振興之路是安徽大別山區實現區域崛起的最優現實路徑。基于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研究現狀、現實情況和基本理論,本研究提出推進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發展體系。
關鍵詞 綠色振興;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91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2015年4月25日,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進中央文件;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2017年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通過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安徽大別山區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綠色振興,就是對習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貫徹實踐,將有效破解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改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各自為戰的局面,在經濟發展和綠色生態之間建立轉化路徑,最終推動安徽大別山區域崛起,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1 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研究現狀
1.1 關于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相關概念研究
龍靜云等[2]認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質是一種發展方式的人本變革,是以人為本的生態訴求,具有滿足人的綠色需要與追求人的綠色幸福等特質。黎祖交[3]認為,所謂“綠水青山”,指的就是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處于良好狀態;所謂“金山銀山”,指的就是財富、福祉,就是能夠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有價值的產品的統稱。蘇杭[4]認為,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指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金山銀山的發展融入綠水青山發展過程中,實現經濟和生態一加一大于二。
1.2 關于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存在的問題研究
秦昌波等[5]認為,踐行“兩山”理論面臨的挑戰包括:生態環境質量與“兩山”理論要求存在差距、“兩山”轉化路徑尚未完全打通、制度體系仍需進一步健全、權益引導機制不盡完善。張志軍[6]認為,制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4個難題包括: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健全、政績考核機制有待完善、保護開發矛盾需要化解、關鍵要素支撐比較落后。
1.3 關于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研究
秦昌波等[5]認為,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應做到:1)建立綠水青山保護機制;2)建立“兩山”轉化機制;3)建立責任機制;4)建立生態核算機制;5)建立“金山銀山”對“綠水青山”的反哺機制。胡長生[7]認為,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根本在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本遵循在于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根本途徑在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保障在于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1.4 關于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相關研究
李剛等[8]認為,大別山區等地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域中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等優勢,維護好長三角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綠色發展的先行區。曾剛等[9]認為,綠色發展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因子,綠色發展對于安徽大別山區區域發展作用較強。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國內理論界對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問題研究日顯重視,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議。
2 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情況分析
2.1 優勢條件
2.1.1 生態資源豐富多樣
安徽大別山區山地、丘陵、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62.1%,在地理上屬北亞熱帶到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氣候宜人、降雨充沛、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多種多樣,區域內農業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極為豐富,修建了許多水庫,有梅山、佛子嶺、磨子潭、白蓮崖等水庫。皖西南段大別山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大量的土特產,如皖西六安瓜片、霍山黃芽、舒城小蘭花、金寨翠眉、岳西翠蘭、霍山石斛,百合、天麻、油板栗、靈芝、香菇、木耳和野山核桃等;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為一體的天堂寨、潛山天柱山、舒城萬佛湖等,大別山的主峰白馬尖也在安徽大別山區。另外,安徽大別山區屬于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為推動安徽大別山欠發達地區綠色振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0]。
2.1.2 出臺政策較為密集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安徽大別山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出臺許多政策涉及該區域發展。2006年5月,國家出臺《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201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安徽、河南、湖北三省共36個縣(市)被納入。2015年6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其中對老區綠色振興提出了戰略指導意見。安徽省也出臺了加快大別山地區發展的相關地方性政策和實施意見。安徽大別山區的六安市、安慶市等地區也較早立足地方實際出臺了綠色發展等地方戰略。
2.1.3 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安徽省在2003年提出創建生態省以來,把生態擺在突出位置。安徽大別山區雖然屬于欠發達地區,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度較高。安慶市和六安市均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該區域霍山縣是我國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縣。大別山區各市縣區森林覆蓋率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也超過所在安徽平均水平,其中金寨縣、霍山縣、岳西縣等森林覆蓋率在75%以上,核心區更是在90%以上。空氣質量優于周邊地區,富含空氣負離子,生態環境保護良好。
2.1.4 生態經濟發展良好
近年來,安徽大別山區各市縣生態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重點推廣了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注重抓好化工、冶金、建材、造紙、制藥等重點行業及企業的資源節約,培育出一批循環經濟先導示范企業和“零排放”綠色企業。綠色經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如安徽省六安市較早推進綠色發展戰略,率先提出推進綠色振興,構建了“一心一廊”“一谷一帶”“一嶺一庫”的綠色發展平臺,綠色經濟快速發展。安徽省大別山區處在我國中東部區域經濟發展的結合部,發展生態經濟市場區位優越。
2.2 制約因素
2.2.1 經濟發展增幅較為緩慢
大別山區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也是集中連片的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這里集中了安徽、河南、湖北三個省主要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是我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安徽大別山區位于皖西南地區,按照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劃分,目前主要范圍包括六安市和安慶市全境的6區13縣,共19個縣區,其中國家級貧困縣10個,省級貧困縣或享受省級貧困縣待遇的縣(區、市)2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區、市)17個,約占該區域的89.5%。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大大低于全國和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農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排位多居下游。
2.2.2 生態環保壓力逐漸增大
大別山地區地質地貌非常復雜特殊,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大別山區是安徽省耕地比重最少的一個區域,種植結構較為單一,農業總產值中糧食生產占了絕對優勢。人們為了生存,對自然資源往往采取掠奪式開發。毀林種田、陡坡開荒,毀草種糧等時有發生。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旱澇災害等問題嚴重。破壞了本來就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山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周而往復,形成“貧困-生態環境惡化-貧困”的惡性循環。近年來,隨著山區工業經濟的發展,農村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增加了收入,但同時,廢氣、廢水、廢渣(“三廢”)的無節制地排放,污染了河水和良田,使土壤肥力退化、山民居住環境惡化甚至出現地方病等惡果。
2.2.3 綠色文化體系尚未健全
生態文明觀沒有全面建立,多數人群的生活模式仍是傳統的高消費、高能耗,綠色環保的生活模式尚未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力度不夠,缺乏專項引導,組織活動單一,生態文明活動的主動參與性不足。綠色文化體系建設還有比較大的缺陷和不足存在,很多居民都沒有正確的綠色發展觀念,對其協調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2.2.4 生態保障機制尚待完善
推進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綠色振興,必須構建一個更為健全完善的生態保障機制。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很多推動大別山區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并為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其生態保障機制卻依舊有一定缺陷和不足存在,還是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完善才能夠為大別山區的綠色振興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基本理論
3.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將環境保護問題與經濟發展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已經成為一個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性戰略,最終達到共同、協調、高效、多維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環保理念也越來越強,生態保護工作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所以,通過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有效利用可以在不對安徽大別山區造成破壞的同時,推動其經濟進一步發展,完成生態環境到經濟能力的轉化,為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11]。
3.2 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英國學者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是亞當·斯密絕對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比較優勢理論重視資源、經濟的最優利用問題,同時也解釋了處于劣勢國家在貿易中獲益的現象。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因素,不同區域具有各不相同的資源。比較優勢理論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有重要的運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貧困地區的資源與人口相較于其他區域資源和人口處于劣勢地位。但是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相對的比較優勢總是存在的。安徽大別山區各縣從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要素稟賦結構,培育主導產業,是加速安徽大別山區崛起的必然之路。
4 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構建
4.1 構建政治保障體系
政府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工作中具有主導作用。1)實施高位推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工作作為落實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調配工作力量,健全組織架構,明確工作部署,確保“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工作有效推進。2)立足于把安徽大別山區打造成安徽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樣板目標,推進區域綠色振興。3)相關部門應提升工作指導力度,進行更為全面的規劃落實,逐級制定相應的目標考核責任制,必須按照程序進行重大項目政策的報批,并構建一個健全完善的政治保障體系,推進相關事務的有效協調解決,打造安徽大別山綠色振興區域發展體系。
4.2 構建產業發展體系
安徽大別山區要發揮生態核心競爭力的最大優勢。
1)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設。通過現代科技方法的有效利用,構建一個集生態與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打造相應的生態農業園以及特色農產品基地,提升農產品質量,培育農產品品牌。2)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打造多功能、多結構以及多層次的工業生產體系構建,同時有效利用系統方法以及循環技術打造生態工業園區。3)加強綠色服務事業的發展建設,推動綠色生態旅游業以及紅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并為生態工業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4.3 培育文化觀念體系
立足地方特色文化進行大別山區綠色振興文化資源體系的構建,創造出一批擁有鮮明特色、時代特征以及可以弘揚生態文明的文化作品,同時進行相應綠色文化品牌的構建,并把相應生態文化知識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從而使公眾的自覺行動能力以及生態文明觀念都得到有效增強,進而為安徽大別山區的綠色振興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4.4 打造社會生活體系
打造生態居家環境,依據老區所特有的自然資源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革命歷史人文氣息的生態城鎮和生態村落,不斷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構建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振興牢固建立在公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基礎之上,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廣泛動員干部群眾以實際行動支持綠色振興。
4.5 完善法治治理體系
制度是安徽大別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可靠保障。政府部門必須從法治層面入手,進行相應法治治理體系的健全完善,在國家和省研究制訂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基礎上,以綠色振興為導向修訂完善相關規定,并將綠色振興納入到政府考核指標當中,進行相應追蹤考核機制的深入探究,并構建相應的追責機制。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龍靜云,吳濤.綠色發展的人本特質與綠色倫理之創生[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2):29-35.
[3] 黎祖交.關于“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的幾個觀點[J].綠色中國,2018(1):41-43.
[4] 蘇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唯物主義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9):116.
[5] 秦昌波,蘇潔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政策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18,31(6):985-990.
[6] 張志軍.破解制約綠色發展的四個難題[J].農村·農業·農民,2019(1):49-50.
[7] 胡長生.習近平新時代“兩山論”的思想內涵[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5):23-27.
[8] 李剛,儲婉姍.“兩山論”指導下的典型山區綠色發展道路探索[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6):23-26.
[9] 曾剛,曹賢忠.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策略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48-156.
[10] 臧玉多,王成周.脫貧攻堅視角下安徽大別山欠發達地區綠色振興體系構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6):63-65.
[11] 王超.大別山片區旅游精準扶貧:參與機制與模式構建[D].開封:河南大學,2018.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