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杏芬

摘? 要? 宜興紫砂壺作為傳統手工藝品,表現出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自誕生起就與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有著血脈相融的聯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紫砂壺“福緣”以葫蘆為創作題材,結合光器和花器的創作技法,呈現出簡約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紫砂壺;福緣;葫蘆文化;文化意境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宜興紫砂壺為茶而生,自誕生起就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密不可分,紫砂壺汲取茶文化“靜、清、和、正”的精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于一體,又得益于其產地宜興靈秀天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深厚人文環境,體現了雅致浪漫的生活方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貼近人們的生活,雅俗共賞,發展至今始終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占據一席之位,久興不衰。
紫砂壺作為傳統手工藝品,表現出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大多以代表傳統文化的意象為創作題材,經過歷代紫砂藝人的傳承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時代內涵,逐漸延伸、拓展出精彩紛呈的造型體系。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把壺,每把壺都有自己獨特的主旨,泥料、造型、裝飾都圍繞著整壺的主旨而構思設計,各方面相輔相成,凸顯出作品的文化意境。紫砂壺“福緣”(見圖1)以傳統吉祥文化為創作題材,以具有豐富象征意義的葫蘆為原型進行構思設計,兼具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相得益彰。葫蘆是紫砂壺創作中的常見題材,“葫蘆壺”是紫砂壺造型體系中的經典之作,此壺在沿襲傳統,汲取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突破口,以別樣的表現手法凸顯主旨,抽象與具象相結合,使其意象得到形象生動的詮釋和充分展示,讓人感受到生動的美學境界。
縱觀整壺,作品以圓器為基本形制,流暢圓潤的線條勾勒出飽滿敦厚的壺身,身筒骨肉亭勻、珠圓玉潤,表面光潔質樸、素雅簡約,其重心沉穩、形制穩健,契合圓器“圓、穩、勻、正”的造型特點,其鼓腹飽滿,狀如葫蘆,象征著和諧美滿;壺蓋為嵌蓋式,與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渾然一體;壺底采用圈足底的形式,弧線自然延伸流轉,與身筒柔和流暢地銜接,拉高了壺身,中和了壺身的敦厚,平添幾分挺拔端莊之感;壺流和壺把宛若自然生長的樹干藤蔓,表面肌理斑駁不平、疤結突出,壺流為三彎流,自然挺拔,圈把彎折有度、柔韌有力,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葫蘆藤蒼勁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壺鈕以葫蘆為原型,其形態飽滿成熟,兩個一大一小的球狀正好組成葫蘆的外形,玲瓏可愛,葫蘆上留有生動的瓜蒂,由壺鈕向蓋面及壺身延伸出交錯生長的藤蔓,其形態自然卷曲,幾片葉脈清晰的碩大瓜葉點綴其中,一些生長中的小葫蘆從藤蔓上自然垂下,小巧玲瓏、憨態可掬。在泥料上,作品采用原礦紫泥制成,其泥色古樸淡雅、自然醇厚,彰顯出古色古香的雅致氣韻,給人以清秀優雅之感,奠定了整壺的基調,給人以安靜放松之感。整壺造型精美,以大寫意的手法塑造出飽滿的壺身,象征著葫蘆,又集鏤雕、捏塑、堆貼等花器裝飾技法于一體,靈動運用營造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葫蘆圖,布局合理、立體生動,宛若渾然天成的雕塑,讓人身臨其境,給人以返璞歸真之感,感受到恬淡自由的心境,并體悟到由葫蘆所延伸而出的文化內涵和豐富意境。
葫蘆是中華文化中有豐富含義的果實,它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瓜果,更是一種人文瓜果,葫蘆由圓形構成,因此在人們心中象征著和諧美滿,古人云:“合巹,夫婦之始也”,古代葫蘆常被用作一種禮器,結婚時人們將一只葫蘆剖作一對瓢,以線相連用以飲酒合婚,稱為“合巹”,象征新婚夫妻連為一體。葫蘆與“福祿”諧音,因此有長壽的寓意,是人們求吉護身、驅邪去祟的吉祥物,道觀及佛廟也多以葫蘆寶頂作為鎮寺廟之靈寶;葫蘆口小腹大,象征財富飽滿、廣納四方,因此被視為旺財的利器;葫蘆多子,與它的莖葉一起被稱為“子孫萬代”,表意家族人丁興旺、世世榮昌。葫蘆不僅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更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被人們賦予豐富的象征意義,是傳統吉祥文化的代表,葫蘆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厚的歷史淵源、豐富的文化內蘊。
紫砂壺“福緣”將光器和花器兩種創作方式相結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將深刻的意義和吉祥文化融于其中,既提升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又在無形中傳承了葫蘆文化,使紫砂藝術和葫蘆文化得到完美融合,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兼收并蓄。
參 考 文 獻
[1]吳宏放.葫蘆型瓷器欣賞的文化視角[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7):78-79.
[2]周虎.“葫蘆”壺凸顯的自然造型與人文之美[J].山東陶瓷,201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