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耕蘭

摘? 要? 宜興紫砂壺以其獨特的材質、巧奪天工的技藝和精美絕倫的造型為人所熟知,在歷代紫砂匠人的傳承發展和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下,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如今更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氣象。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是傳統的簡單復制,而是傳統與創新相輔相成,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本文以紫砂壺“竹鈕”為例,由造型設計領悟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 紫砂壺;竹鈕;文化意境
紫砂又稱“五色土”,其獨特的雙氣孔結構使紫砂壺具有優越的透氣性,紫砂壺泡茶“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因此被譽為“茶具之王”,深受人們喜愛。神奇的五色土造就了傳奇的紫砂文明,其造型精彩紛呈、技藝巧奪天工,使這門悠久的藝術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宜興紫砂壺以其完善的實用特性、高雅的藝術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享譽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氣象。
1? 在繼承中發展
2006年,紫砂壺制作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紫砂壺作為傳統手工藝品,具有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歷史韻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然而,真正的發展除了傳承,也需要創新,唯有把握時代的走向,以及當下人們的審美和精神需求,汲取多種文化藝術形式的精髓,融會貫通,才能創作出具有現實意義又不乏傳統特色的作品。經過歷代紫砂壺藝人的潛心研究和創造,紫砂壺發展出以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型為主的造型藝術體系,其創作題材極為廣泛,自然界中的花草蟲鳥,到日常生活的一情一景,皆可成為創作的靈感源泉。
紫砂壺“竹鈕”(見圖1)是典型的光素圓器,契合其“圓、穩、勻、正”的傳統造型規則,又在此基礎上采用局部花器裝飾技法,達到烘托和提升意境的效果,使其簡約樸素又不乏自然意趣,展現出創作的激情,迸發出思想和精神的內涵。紫砂壺“竹鈕”汲取傳統秦權的造型式樣,其壺身圓融飽滿、四平八穩,底部無足,穩定地立于平面;壺蓋與壺身嚴絲合縫,與壺身契合,形成統一的整體,生動地展現了秤砣的造型;頸、肩、腹、足順勢而下,仿佛一個有誠實而自信的商人,端坐店鋪之內,相向于千里之外;壺把渾圓而有力,代表有堅強的經濟后盾,壺把上置一飛,平添幾分靈動高貴之氣,為龍形把式樣,象征著威嚴和權力,將傳統“秦權壺”的一彎流改造成三彎流,更顯挺拔優雅、從容大方。此壺最為新穎之處在于壺鈕,傳統拱橋鈕變為竹根狀,堅勁有力地立于壺頂,竹節線清晰分明,彰顯出竹子堅韌不拔的氣勢。整壺造型端莊優雅,高貴而不失靈氣,穩重間充溢方圓之態,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整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簡約而不失意趣,充滿了生命的動感,展現出深入人心的藝術個性。
2? 從造型特征領悟文化意境
此壺在傳統“秦權壺”的基礎上融入竹元素,深化了文化內涵,提升了作品的精神層次。“秦權壺”本就被譽為“壺中王者”,以秦王朝統一度量衡為創作題材,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展現了一個王朝的興盛。秦統一度量衡,秦國各地在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上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為當時的商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也保證了國家賦稅和俸祿的標準化,同時也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權壺”體現了剛勁、果斷的力量和不怒而威的氣勢,給人以激勵和鼓舞。而竹子有“花中四君子”之稱,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竹文化。“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山寂見來煙,竹中窺落日”,無一不體現了古人對竹的熱情之情。竹林清風,沁人心脾,修長的竹竿、青翠欲滴的竹葉別有韻致。賞竹本就是一件讓人清心靜心的雅事,此外,竹子堅韌不拔、剛正有節、無私奉獻的精神更是讓人折服,竹子無疑成為中國人最受歡迎的植物之一,中華民族的竹情結早已深深印記在人們心田,愛竹是情懷涌動所致的自然境界,象征著君子的氣節與風度。宜興素有“竹的海洋”之稱,成片的竹林給人以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以及高雅的藝術熏陶。“秦權”的剛勁與竹子的氣節恰到好處地融合,體現出剛柔并濟的力量和高潔傲然的氣質,流露著雅致的自然情懷,空靈俊秀、自然樸雅、灑脫大氣,其文化內涵不言而喻。
3? 結? 語
壺可承志、可傳道、可抒情。對紫砂藝人而言,制壺不僅是簡單地做一把實用器,更是表達自我的心靈感受,對生活美好祝福的過程,真正的紫砂藝人將自己對藝術的見解、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塑造出深刻的壺藝形象,引人共鳴,扣人心弦。而玩壺人既能在賞壺、喝茶的過程中修身養性,也能與制壺藝人產生思想的交流,給人以豐富的精神遐想。
參 考 文 獻
[1]潘彩娣.關于“秦權壺”寓意的思考及制作[J].山東陶瓷,2019(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