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儀赟

摘? 要? 宜興紫砂壺歷經幾百年的發展,被人們賦予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內涵,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本文以紫砂壺“君子提梁”為例,淺談其造型設計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 紫砂壺;君子提梁;文化意境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發于明清,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被賦予深厚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載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2006年,宜興紫砂壺制作技藝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是肯定了紫砂壺的藝術魅力及其作為傳統技藝的傳承價值。
1? 紫砂壺“君子提梁”的造型
“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宜興紫砂壺造型精彩紛呈,可謂造型藝術的寶庫。紫砂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從自然界、生活、歷史典故中汲取創作題材,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傳統與創新相結合,賦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力。
按照不同的形態特點,紫砂壺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光器素面素心,以簡單的幾何形體為主;花器生動逼真,以自然界中的花草蟲鳥為創作原型;筋紋器以流暢生動的筋紋線將器身劃分為若干均等的部分,極具形式美和韻律美。紫砂壺“君子提梁”(見圖1)是典型的光器,在光器的基礎上采用了局部花器裝飾技法,使其簡約而不乏自然之美,意趣十足,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效果,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意境。
縱觀整壺,壺身為光素圓器,契合圓器“圓、穩、勻、正”的造型特點,身筒扁而不塌,線條柔和流暢,顯現出飽滿的張力,壺身穩定地立于平面,給人以端莊沉穩之感;壺流為暗接,從壺身自然胥出,過渡柔和,根部粗壯,自然向上,流口收勢利落,出水順暢;壺蓋為壓蓋,與壺身自然貼合,蓋面與壺底大小統一,形成上下呼應的統一感;橋梁鈕立于壺蓋中央,曲度自然,給人以和諧之感;提梁式壺把從壺肩兩側自然向上盈起,銜接成方圓并濟的提梁,營造出優雅的虛空間,與飽滿穩重的壺身相中和,虛實結合,給人以優雅空靈之感。在裝飾上,此壺采用局部花器裝飾技巧,汲取大自然中的竹元素,在滿足實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價值。此壺壺流、壺鈕和提梁皆以竹節裝飾,竹節線清晰有力,提梁宛若從地面破土而出、節節向上的竹竿,壺鈕又宛若牢牢扎根于地面的竹根,堅若磐石,彰顯出竹子的高雅和堅韌不拔的氣質。整壺采用原礦紫泥制成,紫泥淡雅的色澤奠定了作品安靜清逸的基調,契合竹子的特點,給人以優雅的審美享受。作品“君子提梁壺”整體結構比例協調,泥料、造型與裝飾相得益彰,簡約質樸而又生動自然,雅俗共賞。
2? 紫砂壺“君子提梁”的文化意境
真正的藝術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欣賞此壺,仿若置身于一片綠色的海洋中,周遭翠竹掩映,竹香四溢,陽光從竹林頂間的縫隙里灑落下來,遠處傳來清脆的鳥鳴,一種遠離喧囂都市、返璞歸真、融入自然的快感油然而生。極目望去,翠竹叢生,枝繁葉茂,煙波浩渺,竹浪翻涌,讓人頓時豁然開朗,心境悠遠,生發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感想。吮吸著竹的芳香,品味著竹的氣息,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每到竹編時節,村里的山民把山村的翠竹像放鞭炮一樣砍倒一大片老竹,除去枝條,把竹子削成塊或薄片,任憑自己的技術將竹子編織成竹扇、竹掃、竹簍、竹筐、竹床、竹席、竹籃、竹凳、竹桶等竹器,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因此,在漫長的社會活動中,竹子被人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價值,獨具內涵。自古以來,竹子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古典文學作品中常以“君子竹”的意象來作為君子的美好象征。竹身形挺拔、寧折不彎,象征正直;竹節節向上、從不止步,象征奮進;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象征謙虛;竹有花不開、素面朝天,象征質樸;竹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象征擔當;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象征卓爾。竹體現了君子的氣節,古代文人常常以種竹、賞竹為雅事,不僅是對竹子外形的喜愛與欣賞,更是對竹子氣節和品格的追求,竹子可謂是中國文人氣節的象征,古人常以竹為題材吟詩作畫,今人將竹融入紫砂壺的創作,既是對竹文化的傳承,也體現了紫砂藝術的與時俱進,各種文化藝術形式的融會貫通。
3? 結? 語
“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竹是君子的化身,紫砂壺的原產地宜興也有“竹的海洋”之稱,以竹入壺,為紫砂壺注入靈魂,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在時代快速發展、物質更新迅速的今天,紫砂壺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承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更應該得到尊重與傳承,如此才能提升我國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參 考 文 獻
[1]袁婷.淺析竹與紫砂壺[J].藝術時尚(理論版),2014(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