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梅

摘? 要? 宜興紫砂壺攜帶著濃郁的歷史人文而來,飽含著傳統文化的魅力,素面素心、簡約質樸,給人以極大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本文以紫砂壺“吟秋”為例,淺談作品所蘊含的自然情趣和人文魅力。
關鍵詞? 紫砂壺;吟秋;秋天
宜興紫砂壺從北宋發展至今,攜帶著濃郁的歷史人文而來,散發出古色古香的氣息,飽含著傳統文化的魅力,紫砂壺沒有艷麗的色彩和復雜的裝飾,素面素心、簡約質樸,只是簡單地往那一擺,便讓人無法移開目光,雅俗共賞、耐人尋味。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從眾多傳統手工藝品中脫穎而出,集材質美、造型美、裝飾美和文化美于一體,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宜興紫砂壺千姿百態,其中紫砂花器以其生動逼真的藝術形象獨樹一幟,被認為是紫砂器中最具自然情趣的類型。制壺藝人從自然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花朵的盛開、樹葉的飄落、水的流動等等都是他的創作源泉,紫砂花器涵蓋了自然中一切生命的美感,將生命的絢爛繁華,將生命的來去都以靜態的形式呈現于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上,使作品飽含勃勃生機和藝術張力。春去秋來,潮漲潮汐,花開花落,萬物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興盛到衰敗,從衰敗到興盛,處于無限的循環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自然萬物的各呈姿態美不勝收。秋天是個讓人感懷的季節,秋天是春夏的歸屬,是一年中最絢爛的季節,經歷了春的萌芽和夏的怒放,辛勤的耕耘都在這一季順理成章地得到了收獲。秋天,是豐碩的,是淡定的,是從容的。如果把四季比作人生,那么秋天就是人一生的中年時期,經歷了少年的求學、青年的打拼,人生的花果在這一季得到盡情綻放。經歷了少年的稚嫩、青年的勇敢,人生的閱歷在這一季得到沉淀,心態變得平穩。納蘭性德曾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秋天讓人感傷、讓人思念;李紳在詩中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天的豐收讓人喜悅;劉禹錫曾贊美秋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秋天是平靜美麗的,總能給人以無限的靈感和才思。可見,無論古人還是今人,秋天都是藝術創作永恒的主題,它以自己的千般美麗、萬種風情讓無數人沉迷,每個人都能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意境,得到不同的感悟,生命在此消逝,也在此成長。紫砂壺“吟秋”以秋天為創作題材,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制壺藝人將自己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秋天以藝術抽象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既有客觀地呈現,又有主觀地審美,清雅動人、風姿獨特。
紫砂壺“吟秋”(見圖1)是典型的花器,集鏤、雕、塑等多種裝飾技法于一體,裝飾與造型相協調,表現出活潑的、極具生命感的動感韻律,在變化中求統一,極具詩情畫意之美。縱觀整壺,壺身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呈扁圓形,鼓腹飽滿有張力,穩重敦厚,底部圈足,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顯得端莊挺拔,壺身表面飾以突出的疤結,凹凸不平,整個身筒宛若蒼勁古拙的樹樁,看似蒼老,實則內蘊力量,展現出一種廣闊博大的靜態之美;壺流從壺身自然胥出、自然上揚,線條流暢、清秀挺拔,其表面與壺身相協調,樹瘤突出、紋理斑駁,宛若生長的樹干;壓蓋與壺身貼合緊密、嚴絲合縫,壺蓋與圈足上下呼應、統一協調,蓋面微微盈起自然的弧度,與壺身完美契合,渾然一體;提梁式壺把左右對稱,模仿樹干的造型制作而成,表面飾以自然的疤結,并有柔韌的藤蔓纏繞其上攀爬生長,毫無矯揉造作的意味,提梁弧度自然柔和,線條張弛有度、舒展自然,將視覺中心上提,中和了身筒的敦厚,平添了幾分靈秀飄逸之感。整壺動靜相宜、虛實對比,造型比例協調,表現出陰陽和諧之美,在表現樹木特征時,純用捏塑設計出疤結,整壺沒有完全相同的疤結,任其自然,有一種靈韻天成的美感,同時作品又選用優質原礦紫泥制成,渲染出安靜雅致的氛圍,契合秋天的主題,極具情調。靜觀此壺,給人以審美及精神上的享受,讓人身臨其境,追尋秋日之美,感受生命的絢爛和消逝,感受人生的沉浮與寬廣,心中頓生從容平靜之感,不再糾結于眼前的得失,不再焦慮于世俗,獲得身心的通透豁達之感。
紫砂壺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任何藝術都離不開時代,離不開人們的生活。縱觀古今,真正有所成就的大師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如此方能流傳千古。身為現代紫砂藝人,向傳統學習的同時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融入時代新生元素,獨辟蹊徑、熔古鑄今。
參 考 文 獻
[1]劉惠清.從“佛手樹樁壺”窺見紫砂花貨的藝術特征[J].江蘇陶瓷,2013(5):39,43.
[2]許志華.淺談清代楊鳳年制“梅樁壺”的精神蘊意[J].江蘇陶瓷,2013(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