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紅


服務業是當今世界經濟最活躍、最具潛力的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服務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發展的政策措施,相關部委和省、市、區人民政府也配套出臺了許多具體實施意見。縱觀以往一些開發園區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凡是脫離了城市配套、孤立搞工業園區建設的,大多只能建成一座‘睡城、‘臥城,這樣的園區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發展后勁不足。” 浦口經濟開發區自92年建區以來,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用比較的眼光看,差距和矛盾十分突出,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1.浦口經濟開發區服務業發展基礎
1.1服務業規模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一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逐年提高,即服務業對開發區經濟成長的貢獻份額逐年加大,因此服務業有望在中長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科學研究、現代物流等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產業構成,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二是與同級開發區相比,浦口經濟開發區服務業發展不夠充分,投資力度不夠,2017年開發區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實現613374萬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32.35%,比第二產業低了35.3個百分點,分別比南京市、浦口區同期投資比重平均水平低39.03和39.42個百分點,對全社會消費吸引力不足,無法滿足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費需求,與在江蘇省所有的省級開發區排名中的經濟發展格局地位不適應,與開發區二次創業的目標要求不適應。
專欄:發達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服務業發展案例
蘇州工業園:“十二五”時期,園區加快轉型升級、推進“二次創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2.5%左右,著力推進CBD、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綜合保稅區、中新生態科技城、陽澄湖半島、月亮灣等“十大主戰場”建設。堅持“產城融合”發展、區鎮一體化發展,按照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要求,全力推進東部綜合商務新城建設,中新合作區全面實現“九通”,園區整個基礎設施實現區域全面對接、全域覆蓋,由“速度園區”加快向“效益園區”邁進。
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致力于推動全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提檔升級,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達53.42%。隨著服務業招商方向的轉變,與早年以房地產、商貿綜合體、專業市場等傳統生活服務業為主的業態相比,近年來,以總部經濟、現代物流、文化傳媒、金融服務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引領了全區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占服務業投資的比重達30.26%。在推進服務業發展中,大力開展“退二進三”,將培育發展平臺作為一大工作抓手,精心打造了國際商務區、智慧產業創新園、國際金融廣場等重點服務業平臺。
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圍繞打造極具創新活力的科技新城,全力推進產業提升計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2%左右,建有海關直通式監管點和物流中心、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區,吳江出口加工區晉升綜合保稅區。投資建設企業投資服務中心大樓、海關大樓、商檢大樓、人才大廈、公安大廈等功能大樓,助推園區特色服務業發展。產城融合和區鎮合一加速推進,加快中高檔商住小區、星級大酒店、汽貿城、商貿城、總部大樓等樓宇和專業市場建設,城市服務業繁榮發展。
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依托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堅持“大市場、大物流、大商貿”發展思路,圍繞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軟件科技產業園、商貿物流產業園、高端家具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其中,軟件科技產業園是省級現代服務業(軟件)集聚區;商貿物流產業園建有省級商貿物流特色產業園,著力打造長三角地區有影響力的現代綜合內陸港、區域物流樞紐、貨物中轉集散基地、信息金融服務中心;高端家具產業園是集原料采購、家具研發、制造、銷售、物流為一體的綜合型產業基地。
1.2服務業結構
從開發區服務業企業構成中來看,科技服務業達103家,占比40.23%,主要提供科技研發、科技中介服務等,將近占據了“半壁江山”;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共33家,占比12.89%;批發和零售業共44家,占比17.1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共40家,占比15.6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共12家,占比4.69%;房地產開發類企業共10家,占比3.91%;非營利性服務業企業共6家,占比2.34%;其它營利性服務業企業共4家,占比1.56%;餐飲類企業以及金融企業各2家,各占比0.78%。
2.浦口經濟開發區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雖然浦口經濟開發區的服務業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目前仍不夠發達,發展慢,總體水平低,競爭力不強,與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落后于周邊同類功能區的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不相適應。
2.1服務業總量規模不大
目前開發區擁有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5家、規模以上服務業3家。與同級經濟開發區相比,服務業規模偏小、總量不大,服務業增加值占比也偏低,現狀區內服務業企業仍以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為主,缺乏大品牌、大企業、大項目的支撐帶動,對開發區經濟發展貢獻不強,對地方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同時,已建成投產的重點服務業項目不多,許多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大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尚在建設階段(如絲蘭湖商業中心4層的商業體共有商鋪59間,目前已有21家商戶意向簽約進駐,還處在未投產階段),短時期無法形成現實生產力,生產生活、科技支撐等配套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對人氣集聚的拉動作用還不太明顯。
2.2產城融合發展度不夠
開發區作為省級開發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托區位優勢和本地特色,圍繞江北新區“4+2”產業定位,重點打造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智能終端)、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兩大主導產業集群和新材料(膜材料和半導體材料)一大特色產業集群,園區產城融合發展初現雛形。從制造業來看,制造業服務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要提高制造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需要依靠生產性的服務業來支撐,需要依靠生活性服務業的拓展來消費。開發區現已集聚的大規模制造業本身對服務業產生了現實需求,而相對滯后的服務業又難以滿足這類需求,從而影響開發區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隨著開發區的規模擴大、企業增多,園區內工作人員對生活環境的需求增加,發展服務業就成為拓展開發區功能的必然選擇。目前開發區與橋林街道生活片區在空間和產業配套環境上仍相對獨立,內部產業組織需要統一協調。開發區城市功能建設薄弱,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產業發展滯后,產城融合步伐亟待加快。
3.浦口經濟開發區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浦口經濟開發區上游距南京長江三橋5公里左右,下游距南京長江大橋8公里左右,南京長江隧道穿區而過,區位優勢非常突出。目前,擁有10條跨江通道,2030年前規劃再建設9條過江通道。依托“三網”,即“環+射”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干線公路網,強化新區區域輻射力,實現10分鐘通達快速干線公路網,20分鐘通達亞洲最大的鐵路樞紐南京南站,30分鐘通達祿口國際機場,1小時通達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及長三角中心城市。開發區東面有長達8.3公里的長江深水岸線,規劃有49個5000噸及以上泊位的七壩港區正在建設,將為新區提供便捷的水路運輸。目前基礎設施已完成“九通一平”,按照“一座城”戰略部署,搶抓高鐵時代新機遇,高起點完善以先進制造業和港口物流為特色的現代化濱江新城規劃,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聯動與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現代化新城區。
浦口經濟開發區以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為總抓手,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產城融合三大戰略,推進制造業主輔分離和制造業服務化,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一方面,緊扣企業生產發展需要,完善生產性服務配套,為大批企業竣工投產解決后顧之憂。另一方面,緊貼企業和人才生活需要,健全生活性服務配套。加快橋林新城功能區建設,打造紫峰人才公寓以及產業人才共有產權房,引進書人實驗學校等一批重點學校和醫院,建設絲蘭湖社區服務中心,提升產業園區生活的便捷度、宜居度。
3.1規范、提升傳統服務業。立足開發區的實際情況,積極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著力提高效率和水平。加大國內外知名服務企業的引進,抓好絲蘭湖商務酒店項目建設,加快絲蘭湖商業中心等休閑服務的發展,努力打造周邊和長三角大城市的消費地位。
3.2產城融合,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協同推進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促進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合理配置生產生活生態三類空間,不斷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完善城市服務配套,統籌規劃建設教育、醫療、文體、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有計劃、有步驟實施到位,以此聚集人氣和商氣,從而帶動整個服務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美麗現代化濱江新城。目前開發區已經引入了申通、海爾、輝瑞等大型企業的電商平臺,為實現橋林新城“產港城”融合打下了基礎。
3.3項目帶動,集聚發展。深入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以大投入形成大產業,以大產業促進大發展。通過招引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項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多業融合、特色鮮明、集聚集約的服務業發展格局,實現園區服務業的發展升級。
3.4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高端化發展。立足制造業發展基礎,深入推進制造業“主輔分離”和服務型制造發展,重點在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技服務和商務服務四大產業取得突破,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規模擴張和質態提升,提高開發區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水平。
3.5推動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高品質發展。立足人民群眾對生活性服務日益高層次和多元化的需求,重點發展提升商貿零售、公共服務、城市開發三大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便利化、精細化和品質化方向發展,滿足消費結構的提檔升級,滿足各類入園企業的生產生活和休閑需要。
3.6探索樓宇經濟發展新模式。依托專業市場和產業園發展基礎,探索“樓宇+產業園區”、“樓宇+特色街區”、“樓宇+特色小鎮”的融合發展模式。加快商務、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政策支持、基礎配套、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通過開發、租售、合作等形式,吸引生產商、經銷商、運營商到開發區設立銷售/采購/運營中心、商業連鎖區域中心、分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