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輝

摘要:本文首先對明挖車站進行了概述,然后對地鐵明挖車站防水施工技術進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的內容包括了地板與側墻防水、頂板附加防水層以及特殊部位放水處理,從而可以為地鐵明挖車站的防水施工技術提供一定的依據。
關鍵詞: 地鐵工程;明挖車站;防水技術
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下,地鐵的出現使城市交通壓力減少,減少了交通擁堵的現象。地鐵建設項目的增多,施工安全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地鐵工程,地鐵一般都是在地下施工,因此,地鐵防水工作直接影響整個工程質量,從而影響著地鐵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一旦出現漏水和滲水的情況,在修筑過程中,難度極大。其中明挖施工是地鐵施工中常用的技術一直,只有對明挖車站技術進行防水施工設計,才能降低漏水滲水現象的發生。
1明挖車站概述
明挖施工主要是從地面向地下進行分層工作,直至達到需要的結構尺寸要求,在進行基坑中的防水施工作業,最后進行地面恢復回填工作。采用明挖施工法時,要注意的問題較多,比如:地下水位、土方開挖等等,但明挖技術施工應用在地鐵中其優勢也比較多,其工期較短、施工速度快,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任務,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
盡管明挖車站技術有較多的優勢,但是在應用施工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施工要求施工場地足夠大,但地鐵的建設一般在市區,沒有很大的施工場地支撐。現階段,對地鐵車站明挖法的研究較多,在進行實際施工中,要對施工場地進行全面了解分析,才能對施工車站條件和主體結構等內容了解,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證工程的順利開展。
2 地鐵明挖車站防水施工技術研究
2.1底板與側墻防水
在施工的過程中,對于底板與側墻來說,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水措施。通常情況下,在選擇防水材料的情況下,需要選擇SBS卷材,然后運用的施工技術是機械固定和粘貼法的方式,然后在施工中,需要選擇大面積進行粘貼,然后在實行接縫施工,從而能夠提高卷材的鋪貼質量,保證防水效果的有效性。在詳細的施工流程當中,首先需要在底板與側墻上,對SBS防水卷材進行鋪貼,對厚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控制在4mm。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運用雙層鋪設防水卷材的方式,但是對于背水面與迎水面來說,采取的材料是不一樣的,通常在背水面中,是采用S4類材料,然后在迎水面中,采用的材料是PE4類。而在對防水層進行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施工的步驟進行施工。而在選擇施工部位之后,需要進行附加層卷材鋪設。在基面中,其中需要采用條粘或點粘的方式對卷材進行固定。一般情況下,會對附加卷材的材料有著一定的要求,一般是采用單層聚乙烯面防水層材料,其中寬為40cm。在施工的過程中,在存在管線穿越防水層的情況下,首先需要對穿線部位進行施工,然后在運用滿粘法的方式對防水層進行固定。在對底板進行鋪設的過程中,首先在底板基面中,需要對防水層進行鋪設,然后運用滿粘法的方式,在完成第一層防水層面鋪設之后,在鋪設第二層防水層,在對兩層防水層進行連接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出現漏水的現象,對于搭接縫來說,需要錯開。而在完成防水層施工之后,在對保護層進行施工,而對保護層厚度提出一定的要求,控制在50mm,主要的組成部分為細石混凝土[1]。
2.2頂板附加防水層
采用單組份聚氨酯涂膜對頂板附加防水層設計,在進行施工中其防水層設計的厚度要保持在2.5mm左右。首先,在地鐵明挖車站中進行基層處理,并將底層的涂料涂至到基層上,最后進行鋪設增強層,當增強層鋪設完成后,方可進行第一層的防水層施工。當第一層防水層施工完成后要對其進行養護,在進行第三層防水層設計[2]。在進行施工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對地鐵施工中的基層處理,如果基層沒有處理好,會對整個工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地鐵施工基層處理中,出現基層表面不平整的現象,要進行及時處理,將表面疏松鑿除,在使用高壓水槍沖洗,當沖洗的表面干燥后,在進行填充(填充材料為聚氨酯密封膠)。
當表層面存在突出物時,要先將表層的突出物處理平整,在進行刮平,最后進行層面的壓實,接著在使用聚氨酯密封膠進行層面填充。當基層表面存在裂縫時,其裂縫寬度較大,也可以將其表面鋪設一層聚氨酯密封膠,將其進行聚氨酯涂膜防水層設計,在防水層的上層鋪設增強層,保證整體的防水性能。頂板涂料防水層做法如圖1。
3 結語
在應用地鐵明挖車站防水施工技術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地鐵施工的總體質量,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漏水和滲水的現象,這樣可以為地鐵運行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條件。在現階段城市地鐵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應用明挖車站防水施工技術進行研究分析,在對防水施工質量進行提升的同時,還可以保證地鐵工程項目的質量,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提升地鐵運行穩定性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促進地鐵運行安全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國棟.地鐵車站明挖法關鍵部位防水施工技術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30):240-241.
[2]周愛民,田春春,劉曉麗, 等.明挖地鐵車站圍護結構防水設計及滲漏治理[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16):82-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