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忠 欒志鵬


摘要:本篇文章將著重對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和改進途徑進行思考分析,地鐵車輛中的制動系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車輛的運行性能和乘客安全有著直接性的影響。城市軌道中車輛運行的速度快、站與站之間的距離短,這對于緊急制動故障系統有著更高的要求。通過對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和改進途徑的思考分析可以進一步提高制動系統的可靠性從而提高地鐵車輛的安全性。
關鍵詞: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改進措施
1.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
地鐵的制動系統是由很多的設備裝置所組成的,比如說基礎制動裝置、供風裝置以及制動控制裝置等。以我們市一號線地鐵作為例子來進行介紹,該地鐵的基礎制動裝置是PEC7型號的踏面使制動器,它是由制動氣缸、變速機構以及磨損補調器等共同組成的。制動氣缸中存在壓縮空氣的時候,它會產生一個力推動輪對和閘瓦兩者進行接觸從而形成制動力。在每一個轉向架中都是由不同的基礎制動裝置的,一半是帶彈簧的儲能器,一半是不帶彈簧的,他們之間可以進行交叉布置后達到制動操作的目的,其中壓縮空氣主要是控制彈簧儲能器。一般來說,地鐵車廂中的兩節動車都會配備一套供風裝置,它主要是由控制裝置、空壓機和空氣干燥器等組成的,它們會在同時啟動,供風裝置是將壓縮空氣輸送給系統的勇氣設備,這可以更好地確保滿風的狀態。工作人員需要根據當天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啟動哪一套的供風裝置。
地鐵車輛緊急制動中有四個零速繼電器,它們是兩兩相連接的,分別控制這方向轉換和快速制動。它與兩個緊急制動繼電器、四個自動折返模式開關連接形成了回路系統,同時與ATP鼓掌隔離器和列車自動控制系統相連接,這就組成了緊急制動環路的部分電路。列車在投入使用之后因為地鐵車輛緊急制動被觸動但是無法取消動作的故障事故的發生,經過維修人員的檢查后可以確認事故發生的原因是緊急制動繼電器設備的觸點被燒損,這使得列車緊急制動內部的環路失電,這使得列車停車后無法取消動作,此類故障的發生讓我們對于緊急制動系統更加重視。
2.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改進途徑
上面的文章對于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進行思考分析,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的發生因為了相關部門以及城市居民的重視,這對于地鐵的乘坐者以及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如何對地鐵車輛緊急制動進行改進是地鐵部門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接下來就對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改進途徑進行思考討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科學處理防滑故障
為了減少因為防滑不佳從而造成的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的發生,在對地鐵車輛緊急制動系統進行改進之前需要先解決防滑的故障問題,如圖1:
工作人員需要加大對于防滑裝置的檢查力度,尤其是需要注重對齒輪和探頭之間距離的檢查,如果距離不合適需要及時調整,確保其處于標準的范圍之中。工作人員還需要做好清潔工作,對灰塵、油污等進行清潔,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裝置的腐化程度。工作人員在檢查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裝置的零件腐化比較嚴重,需要及時將其更換,這可以保障防滑裝置的作用。
2.2 緩解單車制動的故障
地鐵車輛在緊急制動的過程中出現單車制動故障的幾率是比較高的,工作人員還需要將單車制動的故障進行緩解。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加強對于制動系統給閥體的維修力度,對制動系統給閥體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維修,對于磨損比較嚴重的給閥體及時進行更換,而對于油污嚴重的給閥體需要及時進行清潔,這可以更好地保障地鐵運行的安全性。工作人員同時需要注意對于風源系統的清潔,對于內部的元部件需要格外注重,在進行清潔后需要對其進行檢查,這可以確保風源系統是處于正常狀態的。除此之外,工作人員需要定期對閥門等元部件進行檢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存在不符合質量要求或者是標準要求的元部件需要及時進行更換。
2.3 合理控制制動電子元件故障
制動的電子元件出現故障就很容易導致制動系統出現失效的情況,這要求工作人員對于制動電子元件故障進行合理的控制,如圖2:
在現有的系統的基礎上對于容易造成電阻、電容故障的電路板進行及時更換,并在更換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定期的檢查。檢查的內容比如說對于制動系統的功率、電阻值、電壓等相關的參數,這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對于電子元件的運行狀態有更好的了解。如果參數是異常的,工作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3.總結
地鐵車輛的緊急制動系統是地鐵車輛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鐵運行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會造成地鐵車輛緊急制動且動作無法取消,如果相關工作人員沒有及時將故障問題進行處理,地鐵司機需要及時將故障上報后申請救援,這個時候需要做好地鐵乘客的安全保障工作。為了減少這種事故的發生,我們需要積極地將地鐵車輛緊急制動系統進行改進,將防滑故障、單車制動故障以及電子元件故障等進行處理,這可以進一步提高地鐵運行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王長江,于冬浩.地鐵車輛緊急制動響應故障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J].環球市場,2017,(33):393.
[2]曹寧.地鐵車輛緊急制動故障與改進策略論述[J].數碼設計(上),2018,(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