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淼淼
摘要: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具有工藝簡單、成本低廉、耐久性良好等優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但受材料、施工技術等因素限制,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幾率較高。為進一步提升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性能質量,本文將對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做深入探究,希望能為相關施工活動的開展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土木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
1.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特點分析
混凝土結構,指的是以混凝土為主要原材料,結合其他材料共同構建而成的一種新型結構。混凝土結構常見以下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素混凝土結構。在建筑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應用的較為廣泛。這是因為該種結構施工簡單,成本較低,整體施工效果較好。但大體積混凝土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容易出現裂縫等。深入分析大體積混凝土容易出現裂縫的原因,可總結出以下幾點:首先是施工技術、施工工藝不過關。如在施工過程中未合理控制各材料配比,或混凝土的澆筑、振搗環節出現問題等,均會導致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幾率增加。其次,溫度會影響混凝土性能,并引發裂縫。如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攤鋪施工時,混凝土內水分快速升溫,由此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并導致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
使用混凝土時,對混凝土注水,混凝土便會產生收縮現象。而混凝土收縮現象的主要原理為:在應用混凝土材料施工時,混凝土會產生一定熱量,在熱量的作用下混凝土內部的一部分水分會被蒸發掉,由此導致混凝土實際含水量不達標,并進一步引發收縮現象。從專業角度講,混凝土的收縮現象為混凝土的自縮值。而自縮值又會受到多種因素印象,如混凝土中纖維材料質量、纖維材料顆粒大小等。因此要想控制混凝土的自縮值,相關人員還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2. 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探討
2.1 大體積混凝土攪拌技術
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是重要施工材料,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質量將對整個工程產生直接性影響。因此在土木工程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施工單位必須科學拌制混凝土,讓混凝土材料性能質量得到保證。具體而言,在拌制混凝土時施工人員首先應嚴格按照標準規范的攪拌順序進行,其次是要合理控制骨料、水泥等的投入量,確保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質量符合設計標準【】。
2.2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
在進行土木工程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時,一般采用分層分段施工的模式,且在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時,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施工方案進行。為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能達到設計標準,在澆筑時施工人員還應對實際澆筑厚度進行控制,
具體如根據土木工程特點、業主對工程的要求以及振搗器的性能等確定澆筑厚度,以保證最終澆筑效果。一般情況系,進行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時,如果是采用泵送方式進行澆筑施工,那么實際澆筑厚度應在60cm左右;如果是采用非泵送方式進行澆筑,那么應將實際澆筑厚度控制在40左右。除嚴格控制實際澆筑厚度外,施工人員還需合理控制澆筑時間,確保各層面之間的間隔時間在初凝時間內,防止出現混凝土凝固、工程施工質量達不到設計標準的情況。
2.3 大體積混凝土振搗
在混凝土振搗環節,施工人員首先需做到的是嚴格控制振搗時間與振搗力度,避免出現過度振搗或振搗不足等情況。其次,施工人員還需根據工程設計控制振搗深度,以保證混凝土表面光滑無氣泡,確保混凝土面的緊實度符合設計標準。除此之外,在混凝土的振搗施工中,還有以下幾點施工小技巧:如在分層澆筑施工時,第一層澆筑面不能插入振搗棒,振搗棒必須從第二層插入,并逐步深入到第一層10cm左右。同時,在振搗施工中要注意振搗棒不能觸碰到鋼筋,以防整個工程結構都受到損壞與影響。在這,振搗施工時應做到插入時迅速、拔出時緩慢,這樣可保證混凝土表面不會受到影響。最后,施工人員應當保證振搗位置規則分布【】。
2.4 冷卻管降溫
在進行土木工程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時,施工人員應提前布置冷卻管道,在混凝土結構內部確定出冷卻管道的具體位置并做好相應的固定工作,這樣了有效降低混凝土內部在硬化過程中的溫度,從而防止溫度裂縫的出現。同時,將冷卻管道提前布置到混凝土結構內部,這樣在完成混凝土的澆筑施工后,施工人員就能及時將管道通水,利用管道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讓混凝土內外溫差得到有效將控制。
結語
綜上所述,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雖有施工簡單,成本低廉,耐久性、抗震性高等優點,但也容易出現一些質量問題。為此,相關單位應立足實際,結合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特點,運用相關技術手段嚴格控制混凝土材料攪拌、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振搗等每一施工環節,從而降低裂縫出現幾率,提升工程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繆青云,李秀冰.論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J].建材與裝飾,2020(02):34-35.
[2]冉茂祿.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9(36):10-11.
[3]陳立建.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探析[J].地產,2019(2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