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球 王金龍 孫靖禹
摘要:在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優化社會需求管理將是提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但當前,我國在推進供給側改革與社會需求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將立足實際,就供給側改革與社會需求管理的經濟增長路徑進行分析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社會需求管理;經濟增長路徑
1.供給側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觀點。指出我國要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提升供給側體系質量與效率,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1】。與“供給側”相對的是“需求側”。“需求側”結構下的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模式落后。且該種模式下,經濟短期發展勢頭教猛,但后期發展動力不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面臨的難題,不是十分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基于此,我國應及時轉變方針政策,重新樹立核心價值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供給側結構體系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會對供給側的范圍、程度產生直接性影響。如國家的就業政策、人力政策、產業政策等都與經濟發展存在緊密聯系。按照經濟學相關觀點,可理解為實際經濟增長率的趨向變動主要有供給方要素確定。因此,要想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就應當走高質量、低成本的道路。如對于國內中小企業而言,其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常面臨融資困難,企業資金鏈斷掉等問題,因此促進中小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徑便為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并進一步降低供給價格,帶動投資與消費,從而推進企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而在提高要素供給率方面,政府可通過涼相應的刺激、激勵措施來推動企業自主創新,主動尋求、創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環境。如優化人力結構提升人力資源水平等。除此之外,還能通過提高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邊際產出效率與組合效率,平衡各供給要素之間的分配,促進資本和勞動力向生產率較低的產業與地區流動來實現協調產業、地區再分配,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目的。最后,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現代化畢竟下,政府也需加快職能轉變,讓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2.需求管理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短時期內的需求側增長有利于促進總產出的增長。但在當前背景下,國內經濟形勢較為復雜,資本邊際效應、邊際消費傾向等均呈現遞減趨勢,因而要想實現需求側的持續增長較為困難。在此情況下,相關部門可通過調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刺激消費結構,促進經濟總產出增加,實現最大潛在產出。如,相關部門通過推行赤子預算、增加財政支出、降低準備金與利率等方式有效帶動貨幣在實體經濟中的流動,從而讓企業生產效率、社會總產出得到提高、增加。為激活市場經濟活力,政府也可實行相應規模的優惠減免政策,以此帶動、帶活企業,讓市場呈現一片繁榮之勢。
3. 供給側改革與社會需求管理的經濟增長路徑分析
3.1 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實施,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這幾十年來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的發展與成就舉世矚目,令世界嘆服。但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依舊受到相關因素的制約而存在一些問題。如經濟發展方式單一,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地區性不均衡等。針對上述問題,我國應當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持續推進對社會需求的優化管理,從而增強經濟發展過活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具體而言,當前背景下,我國應始終堅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地位,堅持立足中國國情,采用一系列手段加深供給側改革深度,有效提升國內供給效率。在具體的操作上,如國家可依據市場需求關系對實現對市場經濟的合理調控,,政府應放寬對市場經濟的限制,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而只采用相關的宏觀調控手段對整個經濟發展趨勢、發展方向做整體統籌規劃,有效提升市場的自由選擇性【2】。
3.2 科學利用長短期需求
科學處理短期需求與長期需求的關系是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相關研究表明,利用短期需求可對已經停滯的經濟產生一定刺激作用,但無法推動經濟長期發展;而長期需求可解決經濟發展后期的疲軟問題,讓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但是見效緩慢,無法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因此,要想既在短時間內提高經濟發展活力,又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就需將短期需求與長期需求有機結合,在發揮短期刺激作用的基礎上促進內需擴大,帶動消費,從而改善經濟市場環境,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社會需求管理可對我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產生促進作用。為此,相關部門應正確認識到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在堅持供給側改革核心地位的基礎上輔之以社會需求管理,減少對市場的敢于與壟斷,提升市場自由選擇性,有效提升市場經濟發展活力,全面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曹瑞東.基于供給側改革與社會需求管理的經濟增長路徑探究[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7(24):33+37.
[2]來阿龍.供給側改革與社會需求管理的經濟增長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