鐔志超 江會鋒 朱建鵬
摘要:后勤管理水平和學校的健康發展以及軍事活動的正常進行有著密切的聯系,必須要加大軍校后勤管理工作。本章闡述了加強改進軍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意義,最后提出了有效的改進方法。
關鍵詞:加強改進;軍校后勤管理工作;意義;方法
1. 引言
長期以來,軍校后勤保障管理工作和學校的教學,教研有著密切的聯系。后勤保障管理工作也具備一定的教育意義,工作性質較為復雜,涉及的內容也較為廣泛,這就要求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強化后勤保障工作。在新時期,在經濟和物質文化的推動之下,人們的思想價值、文化素養、行為和思考方式等等都會發生一系列的改變,這給軍校后勤保障管理工作也產生了極大的困難。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新時期出現的問題,這就要求后勤保障管理人員要結合新時代背景下治軍的特色和規律,全面提高自身的素養,提高后勤保障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為軍校提供堅實的服務。因此,現階段需要對加強和改進軍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意義和方法進行探討,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1】。
2. 加強改進軍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意義
目前,加強和改進軍校管理工作是現代軍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軍校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由淺入深的階段,從傳統的教學工作拓寬精神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加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完善院校的各項工作。首先,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促進教學工作的同時,實現管理和服務。在后勤管理工作落實過程中,相關的人員必須要具備德育形象,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讓學生具備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后勤管理工作為學生能夠提供完善的服務過程,一言一行、行為舉止都能為學員樹立良好的德育風范。在此種環境背景下,能夠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堅毅的品質。無論是宿舍、食堂,還是圖書館等等,和學生生活有關的場所,都離不開后勤人員的辛苦付出,后勤管理工作在落實過程中以服務為準則、熱情周到,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具備歸屬感,無形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從而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樹立健全的人格,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這對后勤服務工作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后,后勤管理人員還對學員思想政治素養,提高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強化這一職責,在加強和改進軍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同時,必須要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進行探究,全身心地將責任感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育人服務為準則,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提高風尚道德【2】。
3. 加強改進軍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方法
目前,在軍校后勤管理工作落實過程中,應該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服務育人的作用,完善后勤保障服務工作,讓廣大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詳細如下:
3.1 充分發揮服務育人的作用
在軍校后勤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發揮服務育人的作用。服務育人和教學、管理等各類工作相比,它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方面,落實服務育人的同時,它和物質服務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應該充分發揮后勤服務的育人功能。以服務的形式,上升到育人到作用,大部分學生在接受服務過程中也能反映自己的思想問題。在管理過程中,服務育人能有效地找到隱蔽和分散性的問題,強化人員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加大服務教育工作。在根本上形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聯系,在落實各類工作中,了解服務育人的特點,通過現象看本質,全面提高育人到實際效果。
3.2 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工作
后勤保障服務工作,在后勤管理過程中占據著關鍵地位,它也是后勤管理工作開展的重心。通常情況下,后勤保障服務工作涉及更有內容較為廣泛,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所有內容,它具備一定的分散性。這就要求后勤管理人員,要了解保障服務涉及到的范圍,由易到難,開展統一的管理工作,在進行育人到同時了解本部門的特點。還需要探討學生在接受服務時表現出來的具體思想問題,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引導,充分發揮后勤保障服務的作用,提高人員的主動性和自覺性【3】。
3.3 潛移默化做好環境熏陶
眾所周知,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潛移默化接受環境的熏陶,也是后勤保障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方向。通過無聲的服務,為學員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無形之中,讓學生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強化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充分發揮后勤管理人員的育人陣地【4】。
結語
綜上,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軍校應該做好后勤保障管理工作,才能確保學校能夠進行正常的軍事管理,保證各項軍務活動順利進行,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邢守志.加強和改進軍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意義與方法[J].中國集體經濟,2018,(12):76.
[2]曹未.基于傳統文化視野的軍校后勤管理策略的研究[J].管理觀察,2019,(27):100.
[3]巴大偉.基于RBAC的數字校園授權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8.
[4]葉偉,陳志鵬,童寧, 等.某軍醫大學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認知調查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21):4852-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