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我所熟識的一位基層領導,四年前籌劃一個建設項目,不停地搞調查論證、規劃設計,跑資金籌措、對上申報,可幾年下來竟然難成其事,直至離職也未能如愿以償。
談及此事,這位領導感嘆道:這個項目雖然不屬急需,但于長遠發展肯定有利,可由于短期內難見成效且有一定風險,一直遭到某些人的非議和阻撓。在申報過程中,上級機關有的閃爍其詞、語焉不詳,有的借故拖延、不置可否。在他困惑不堪、百思不得其解之際,終于有一位“好心人”直言相告:“如果冒風險為公家做事,最后個人被追責受罰,何苦來著?”
真是一語道破天機!這位好心人的“直言”,恰恰反映了當今一部分干部不作為的心態。
不作為,固然有其復雜的思想根源,但不敢擔當、怕冒風險,當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有些人看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扛擔子不如混日子,與其提心吊膽地冒風險做事,不如四平八穩地保安全處世;做事越多犯錯的幾率越多,除了非做不可之事,不必去承攬更多的事;只要把上面交待的不得不接受的任務完成好,把按部就班不能不辦理的事務打點好,就已足矣。于是,明明可以馬上去辦的事情卻拖著不辦,明明能夠去開創的事業卻不敢前行——活脫脫一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姿態。
更有甚者,有些人一事當前,首先想到的是個人利益,凡事都得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利可圖。倘若覺得于已有利,或許會憑著一股“熱情”辦事;一旦覺得無利可圖,也就沒有“作為”的動力了。這是一種非常有害的行為趨向和價值取向。唯利是圖者。往往是不甘心真的一直“不作為”下去的,一旦氣候變化、水土適宜,被嚴規峻紀束縛久了的從“作為”中謀取私利的欲望便會迅速膨脹,陡然如脫韁的野馬狂蹦亂跳、胡作非為起來。
然而,新時代我們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機遇稍縱即逝,挑戰不可避免。倘若將不出事、不犯錯奉為圭臬。在機遇面前不敢擔當,在挑戰面前不愿作為,勢必會讓機遇遽然喪失,使挑戰越發兇險。倘若將是否有利可圖作為取舍的標準,更與當下反腐倡廉、正風肅紀的大環境水火不容。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今天,在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唯有勇敢擔當、大膽作為,才能激流勇進、迎難而上,不辱肩負的職責與使命,不為時代的潮流所淘汰。
一位老同志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不作為比亂作為更可怕。亂作為,一般都是違規違紀違法之為,作了,遲早會暴露而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不作為,似乎既不違法又不違規違紀,往往讓人哭笑不得而又無可奈何。好比蓋樓。亂作為者在蓋樓過程中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理應嚴加懲處,但他畢竟把樓蓋起來了,樓就可以用來發展生產、改善民生;不作為,就不會有樓,終一事無成,不但于生產和民生毫無益處,而且會妨礙經濟發展、遲滯社會前進。這個比喻也許并不十分恰當,但多少說明了不作為的危害及其后果,值得為官者深思。
今年1月1日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了題為《關于進一步激勵全軍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規定:要大膽使用個性鮮明、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關鍵時刻豁得出來、沖得上去,默默無聞打基礎、干實事的干部。同時,還明確了容錯糾錯機制,規定在六種情形下出錯犯錯將與違規違紀違法行為區別開來(見2019年1月2日《解放軍報》)。這個用人規則,既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大膽作為的風向標,也是警示不敢擔當、不愿作為人的醒世鐘,雖然針對的是部隊干部,卻也值得地方黨委、政府借鑒。
敢于作為,無疑會有風險,但只要于國于民有利,每一個為官者都應該當仁不讓、盡力而為,在擔當中作為、在作為中擔當;縱然犯錯受挫,也必定會得到組織和廣大群眾的理解與諒解。如此,還有什么顧慮自縛手腳、不敢作為呢?
至于因無利可圖而不作為者,則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