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林興
孫策,三國東吳人,字伯符,軍事才能、志向、個性與曹操極為相似。他十七歲就挑大梁,坐鎮東南戰未休,疾風知勁草,幾年工夫就穩固了江南六郡基業。他靠的是善于用人,對幕僚、部屬都很尊重,對長者尤執謙恭之禮,比如張昭。
當時,北方的一些士大夫常書函于孫策的長史、撫軍中朗將張昭,書函中不乏溢美張昭之詞,這使張昭左右為難。“昭欲默而不喧則懼有私,宣之則恐非宜,進退不安。策聞之,歡笑曰: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恒公霸者宗,今子布(張昭)賢,我能用之,其功名不獨在我乎?”反而引為高興。
這件事折射的是一種領導藝術,或者說領導者應有的常識。當領導的,并非全才,亦非樣樣都行。領導只要有知人之識,用人之度,既體現虛懷若谷的雅量,又體現高超的駕馭人才之術,就夠格了。世界之廣,包羅萬象,全才是相對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張昭的老謀深算,是孫策不能及的。而孫策的將才、帥才、統帥全軍之才,也是張昭輩難以望其項背的。所以韓信和劉邦論兵,自己只能“多多益善”;而劉邦雖只能帶兵十萬,但能“帶將”。
一個領導者敢于和善于發揮部屬的本領,群策群力,群威群膽,乃是一大藝術。它既是檢驗領導者本人的品格、領導水平的試金石,也是衡量小至一個單位,大至一個地區、國家事業興旺的重要標志。
《水滸傳》里的王倫是一個典型的嫉賢忌能的領導者,他在梁山得杜遷的推薦,坐了第一把交椅。但他鼠目寸光,甚至容不得比他水平高一籌的人,被林沖一眼看穿是一個“成不了大業”的人,而被一刀結果,嗚呼哀哉!其實,白衣秀士不必如此心理狹窄,士為知己者用,林沖本領再大,也得在他的指揮調度下才能發揮作用。宋江自稱不及盧俊義之處有三,但他憑了王倫所缺乏的豁達大度,彌心服眾。領導者,領也,導也,他應在崗位上起領和導的功能。所謂“用干部出主意”,這才是他的高人之處,不需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在某些方面不及屬下,這也是常理。一個單位多能人,對領導者不但無損,相反更有利其名望、事業的提高和成功。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今天,我們各行各業人才輩出,遍地都有,這就要求領導者提攜、張揚、鼓勵了。切要學孫策,勵精圖治,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當然,王倫這樣的人物也并非完全杜絕,他們只起用抬轎子、打鑼鼓的跟從者、聽話者,而不敢起用比自己水平高的能人賢者,怕任用了“主張多,難使喚;名聲大,壓不住”。某大學一位校長,已接近退居二線的年齡,且業績平平。上級委派了一位年輕有為的中年人,打算先讓他任副校長,熟悉一個時期后再接替正職。這位校長大惱其火,采取了不支持、不合作、唱反調的政策,弄得這位副校長無所適從。據說,原因是這位校長覺得自己身體尚可,且新提拔的副手個性強,怕自己一旦退下來,辛辛苦苦經營的治校方針可能被推翻重來。似乎地球離開了他就不轉了。嗚呼,一片苦心,啼笑皆非!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