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左茂
無論你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身在中國,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乃至大學畢業以后去從事什么職業、行當,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考試伴隨我們一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都與考試有關。特別是高考,使多少普通人家的子弟實現人生逆襲,圓了青春夢想,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啊!
然而,在“高考”問題上,不少人存有抱怨。這種抱怨,主要有兩條:一是把高考比作指揮棒,并指責在這根指揮棒下“分數成了學生的命根”;二是“地域歧視”。下面。“‘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說“分數成了學生的命根”。這一說法,如果旨在提醒各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當家人,在制定教育方針、實施教育管理時,始終不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宗旨和初心;提醒各級各地大中小學校的領導人在學校管理中、一線的老師們——尤其是班主任在具體管理工作中,把“教書”與“育人”緊緊地也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而不是一切為了高考,一切讓位高考。把高考當作“指揮棒”,教書不育人,“認分不認人”,把學生培養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北大教授錢理群語);如果用來提醒學生為民族的繁榮富強而讀書,學好知識將來更好地服務國家報效社會,而不是把高考當作人生的“華山一條路”,把分數當成生活的一切……在這種情勢下,學生重視學習,總怕名落孫山,力爭名列前茅,就沒有什么不好。老百姓常說“干什么吆喝什么”,一個工人拿不出像樣的產品,一個農民種不出豐收的莊稼,一位科學家搞不出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一個老師所教班級的學生成績都不出色,一個學生總是滿足于“六十分萬歲”,難道就好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全國通過高考選拔人才,不用去說全省,單是同一個市(區)的考生,就“一分壓個人”。到了這份上。把分數的重要性比喻是“學生的傘根”,似也并不為過。
接下來。說說“地域歧視”的問題。所謂“地域歧視”,指的是同一類或同一所學校,在不同的地域即省份錄取新生的分數線不一樣,有的差別還比較大。這其中,為不少人“憤憤不平”的是,北京的一些高校在北京當地劃定的錄取分數線,遠低于首都以外好多省市考生的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我戶口不在北京,只因我是山東河南的,江蘇河北的,我考北大清華就非常之難,想讀北京的985、211、雙一流抑或其他院校,分數就需要比北京的學生高出老大一截兒。有人直說。在山東、河南、河北等省份考取當地專科的考生,放在北京,都能上一所像樣的本科。
地球人都知道,上述情況的確存在。但這是否就該稱作“地域歧視”?恐怕不能這樣說,我看可以叫作“地域差別”。不要說東北和南方的省份、沿海開放城市和西部欠發達地區省份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差距很大。就是同為大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經濟、教育和其它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也不盡相同。有著太多的差異和差別。所以。全國招生的同一所大學在各地招生的錄取分數線也參差不齊,有的分數差別還比較大。以北大、清華兩所名校為例,在山東、河南等人口大省也是高考生源大省的省份,劃定的錄取分數線。相應就高,在“新(疆)西(藏)蘭(州)”等經濟、文化相對滯后的偏遠地域,相應就低。至于“高”,高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適,“低”,低到什么程度才為妥當。具體一點說。北京市當地的考生與山東等地的考生分數線差多少才算合適,這只能由教育部等管理部門的領導層和教育機構的專門人士去研究、制定措施。一般人,除了報紙上有關文章里偶爾述及、透露的要考慮某些大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和社會穩定,其他原因,還真不甚了了。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但說不出“子丑寅卯”的蕓蕓眾生,有權問詢、知曉有關部門決策人士制定上述政策的方針、原則和所出臺措施的依據。在這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讓人們認識不到“差別”的依據和合理性。越是這樣人們的思維之船就越容易自覺不自覺地朝“地域歧視”上停泊。
所以,要解決不少人眼睛中和腦袋里存在的“地域歧視”的問題,真正弄清楚啥叫地域間高考分數線的“合理差別”而不是“地域歧視”。唯有讓高考政策,招生方針、原則公之于眾。接受社會各界和輿論監督——只給少數人講不行。只在小范圍里通一下風不行,要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有了社會各界和輿論監督的政策、方針、措施、方案,才不至于讓有疑問者蒙在鼓里。
而在弄清這些問題之前,作為蕓蕓眾生,也還是多觀察、思考,少講些怪話少發些牢騷為好。因為,講怪話,無益于問題的解決,牢騷太盛,則不利于身體健康。再說,如本文開頭所述,高考,一年一度的高考,那是一個使多少普通人家的子弟實現人生逆襲,圓了青春之夢,改變了考生自己和家庭命運的事情啊。它有不足,有缺憾,不完備。它待改革,待探索,待發展總結完善。可總體上,“大(的方面)合理小不合理”,人們還是認可和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