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薇
自我國2001年取消高考年齡限制,每年夏天。考場上頻頻出現的“爺爺奶奶級”考生,便成為每年高考的一道獨特風景。其中,有的老年考生,以不懈的努力,金榜題名,進而學有所成,為老年朋友樹立了鍥而不舍、老有所學的榜樣,令人肅然起敬,刮目相看。然而,老年人投身高考,真正能躍龍門者。鳳毛麟角。
據媒體報道,來自遼寧阜新市韓家店西瓦村72歲的村民康連喜,今年第19次參加高考,以往最好的成績是303分,去年考了73分。康爺爺無妻無子,靠撿廢品為生,自己本來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但隨著年齡增大,身體機能退化,他已表示來年不考了。康連喜也因此成為老年人參加高考次數最多的人。
與康連喜相似,南京的“爺爺級”考生汪俠,從72歲起,連續15年參加高考,86歲還拄著拐杖走進考場。盡管每次都鎩羽而歸,為圓大學夢,他依舊從容樂觀。80多歲參加高考雖屬高齡,但遠遠不是最高的。在明末清初,有個老人叫黃章,參加了70多年的科舉考試,直到98歲還堅持參加鄉試,最終只考到秀才。
從古人黃章98歲才考到秀才,使筆者不由得聯想到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范進是封建社會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參加科舉考試屢試屢敗,屢敗屢試,連考34年。最終突然中舉,經受不起巨大的喜悅,競發了瘋癲……
誠然,封建科舉制度,與如今的高考向中老年敞開大門,鼓勵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進不能同日而語。這里想說的是,許多老年人的個人狀況和文化基礎參差不齊、有高有低,倘若確有與高考水平相接近的能力,不妨跳一跳嘗試摘一摘高考的“桃子”,圓年輕時的大學夢。如果差距過大,想老有所學,條條大路通羅馬。如在毫無壓力的前提下。或輕輕松松上老年大學,或學習電腦,讀網上大學,也可以閑暇時到圖書館、社區書吧坐一坐,博覽群書……
再者說,學歷往往不能完全代表能力。文憑亦不能完全代表水平。現代、當代沒上過大學。自學成才者不乏其人:比爾.蓋茨只上過兩年大學,卻成為微軟創始人;華羅庚只是初中畢業,靠刻苦自學,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愛迪生沒上過大學,靠自學成才,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國學大師陳寅恪,學歷相當于高中,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西藏、巴利、英、法、德語,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之比較研究。陳寅恪留學歸國后,就任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為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其侄子曾問陳寅恪:“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么沒得個博士學位?”陳寅恪回答:“考博士并不難,但兩三年被一個專題束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學到知識,有無學位并不重要。”筆者的一位老年文友,年少時患了一場大病,但他并未因此沉淪,以病床為大學。博覽群書,學習寫作;不但戰勝病魔,而且寫作水平日益精進,退休后成為津門頗有名氣的雜文作家、自由撰稿人。
我們向愈老彌堅、學而思進的老年高考生致敬。同時亦向知難而退的康連喜等老年考生報以深切地同情。畢竟我們奮斗過、努力過、嘗試過,應無悔無憾。靠誠實勞動收廢品不丟人。你們還是保護環境、變廢為寶的有功之人。某地一位收廢品的老人,酷愛讀報,他精心研讀收來的舊報紙,將其分門別類地剪輯成冊。數年累計百余本,全部捐獻給當地圖書館,改變了舊報紙的“命運”,自己也受到國家獎勵、社會尊重。不求名遠聲自遠,他做到了大學生沒有做到的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指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遠大志向。而非親往跑馬場馳賽奪標,“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唐.韓愈《入關詠馬》)。不能“乘風破浪”,尚可腳踏實地:不能“直掛云帆”,尚可“書山有路”;看似“山窮水復”,又迎“柳暗花明”。不學范進,亦是“以退為進”的理智之舉;不擠高考“獨木橋”另辟蹊徑,尚有多條陽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