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封建專制社會,太監娶妻很普遍。當然,這多指那些炙手可熱的大太監,窮途潦倒的小太監是沒有這等“福分”的。東漢桓帝時期的四大太監徐璜、具瑗、左倌、唐衡飛黃騰達后,“皆競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同時,“多取良人美女以為姬妾,皆珍飾華侈,擬則宮人”(《后漢書.宦者列傳》)。唐朝時太監娶妻幾乎成了常態,高力士、李輔國、仇士良等大太監都有妻室,且都是容貌美麗的年輕女子。明朝朱元璋規定,閹人不得娶妻,違者處以剝皮。諷刺的是,這并沒有嚇住太監,英宗朝少監馬貴就娶了浣衣局所釋婦女為妻,嘉靖朝內臣候玉“亦有妻妾,甚美且多”。臭名昭著的魏忠賢就與“大名鼎鼎”的客氏結成“對食”。至于到宮外招妓嫖娼、強占民女的就更多了,但未見哪個太監因此而遭剝皮酷刑。相反,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倒差一點剝了大明的皮。清末的小德張就娶了四房姨太太。《大宅門》里的那位常公公,一次就受賄了兩位小妾。太監們的“性趣”太大了。
太監沒有能力過夫妻生活,為什么又要娶妻、乃至妻妾成群呢?原因或許有多個,但主要是為了炫耀。通過娶妻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比如上文東漢的“四侯”,娶了眾多姬妾且打扮得花枝招展,還“擬則宮人”,目的就是昭告世人,我的權勢和皇上差不多。不過,太監們倒是滿足了,而這些作為道具或擺設的妙齡女郎,卻全部被推人了地獄。
陪伴閹人度過漫漫人生,對于她們來說,既是一種難以啟齒的莫大痛苦,又是一種人格上的極度羞辱。太監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大都心理變態。又因為性無能乃人為所致。心中多聚集了滿腔仇恨。他們不敢對主子“發難”,于是一股腦地發泄在了“妻子”身上,進行殘酷的虐待,期冀由此獲得一種“補償”和快感,有的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然而,這些悲慘的女人并不甘心這樣的命運,有的以死抗爭,有的出家為尼。每個女子的歷史,都是一部血淚史。東漢直臣周舉斥太監娶妻“逆于天心”(《后漢書.周舉傳》)。但話又說過來,太監也是受害者。說到底,作惡的是那個封建制度。
寫到這,想到了東漢名臣陳蕃的一件事。他任樂安郡太守,剛到職,幕僚就把一個叫趙宣的“孝星”推薦給了他。趙宣葬雙親后不閉墓道,“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鄉邑稱孝,州郡數禮請之”。可見他是當地官府十分推崇的一位“老典型”。這天陳蕃召見了他,問到他的妻子兒女,趙宣說生有五個兒女,皆居喪期間所生。陳蕃聽后勃然大怒,說:圣人制禮都是有規定的,“三年之喪,可復父母之恩”,超過規定反而是不敬,你“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污鬼神”,遂治其罪(《后漢書.陳蕃傳》)。陳蕃的時代還流傳著一首民謠,今天不少人還耳熟能詳:“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仔細想想。這件事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太監娶妻”,都把孝廉和薦舉與太監的妻子一樣當作道具和擺設使用。社會和百姓因之受到的傷害、冤屈和災難,一點都不亞于那些可憐的女人。嗚呼!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