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奮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3)
“一帶一路”戰略是國家級頂層戰略,實施至今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物流業在實現這個國家層級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隨著網絡經濟的崛起,物流業越來越重要。然而,物流業的成本問題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重要障礙。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一直是學界、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也是提高整個行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通過科學評價,能夠找到物流產業發展“短板”,進而引導產業良性發展。通過橫向比較,能夠樹立“標桿”,為落后地區找到學習榜樣。
省級區域物流反映省級區域之間物資的流動,是省級區域經濟中的重要成分,是省級空間內的物流發展情況,在宏觀層面有重要意義。
省級區域物流涵蓋所轄范圍內、外的物資流動[1],屈仁均等從物流的過程視角研究了省級區域物流的內涵[2];戢曉峰等從省級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互動方面進行了探討[3];齊勝達等從省級區域間的比較出發,探討了不同區域間的物流發展差異[4]。
目前關于省級區域物流競爭力的評價方法還比較分散,尚未形成統一的研究方法。王圣云等從區位等四方面建立了省級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體系[5];蔣明琳等基于鉆石模型對中部六省物流競爭力進行了評價[6];宗會明等采用AHP和模糊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區域經濟、社會消費、產業基礎、人才及信息技術水平等五個方面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了實證分析[7];李柏敏等基于粗糙集對廣西區域物流競爭力進行了綜合評價[8];李潘等運用熵權灰色關聯分析法對西部九省的物流產業競爭力進行了評價[9];朱芳陽等運用生態位理論,對18 個省的物流產業競爭力進行了評價[10];曹炳汝等把網絡層次分析法(ANP)與理想解法(TOPSIS)相結合,對江蘇省內各地市的物流產業發展進行了評價[11]。
盡管省級區域物流競爭力的評價尚未成熟,但學者們已經進行了初步探討。概括起來其主要指標包括:經濟條件、地理條件、基礎設施條件、政策支持力度、區域物流發展質量水平等。省域物流競爭力體現的是一個地區物流的核心競爭力,所建立的指標體系應包括環境、供需、規模、質量競爭力指標,這四個指標能比較全面地反映競爭力強弱。
評價省級區域物流競爭力需要構建客觀、科學、全面、實用的物流產業綜合實力評價系統,遵循科學性、系統性等原則。
依據構建指標體系原則,結合省級區域物流的自身特點,本文擬從四個方面來詳細概括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即省級區域物流環境、供需、產業規模及產業質量,具體見表1。
3.2.1 省級區域物流環境競爭力指標。環境對物流業發展影響很大,是我們必須考慮的要素。根據選取指標的原則,我們選取地區生產總值、物流產業投資及地區物流產業從業人員(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員數)作為環境競爭力維度的指標。
3.2.2 省級區域物流供需競爭力指標。供需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供需兩旺是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物流的供需同樣反映了物流業的發展形勢。為了準確反映物流供需現狀,本文用區域物流總噸位、交通運輸總里程作為觀測變量。
3.2.3 省級區域物流產業規模競爭力指標。做大做強物流產業的一個標志是看物流產業的規模,其規模大小與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二者相輔相成。本文選取區域物流生產總值、郵電業務總量、貨物周轉量等指標作為觀測變量。
3.2.4 省級區域物流產業質量競爭力指標。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物流產業面臨的一個課題,高質量發展的標準應該既反映基本生產需要,同時兼顧綠色共享等主題,故本文選取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區域電子商務交易額、區域信息化發展指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作為觀測變量。

表1 省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物流競爭力指數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網絡層次分析法(ANP)與理想解法(TOPSIS)、主成分分析法、生態位法、粗糙集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本研究采用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創建物流產業競爭力指數。
本文選取除我國港、澳、臺外的31 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作為研究對象,“信息化發展指數”數據來源于《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其余數據來源于《2018中國統計年鑒》。
4.2.1 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本文的決策目標是“省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需要考慮物流環境、供需、產業規模、產業質量競爭力這四個準則,它們構成二級指標,二級指標又由地區生產總值等11個三級指標組成,具體如圖1所示。
4.2.2 構建各層次判斷矩陣
(1)次層相對于首層重要程度的判斷矩陣。通過專家咨詢,由專家對B1、B2、B3、B4進行兩兩比較,得到結果見表2。

圖1 遞階層次結構示意圖

表2 判斷矩陣A及Bi相對重要性權值表
所以可建立矩陣:

(2)第三層相對于第二層重要性的判斷矩陣。首先,計算B1(物流環境競爭力)的相關要素C1、C2、C3的相對重要性。運用德爾菲法,對C1、C2、C3進行兩兩比較,可構造出比較判斷矩陣B1-C,見表3。

表3 判斷矩陣B1-C及Ci相對重要性權值表
所以可建立矩陣:

同理可構造出比較判斷矩陣B2-C、B3-C、B4-C,見表4-表6。

表4 判斷矩陣B2-C及Ci相對重要性權值表
所以可建立矩陣:


表5 判斷矩陣B3-C及Ci相對重要性權值表
所以可建立矩陣:


表6 判斷矩陣B4-C及Ci相對重要性權值表
所以可建立矩陣:

4.2.3 層次單排序。本文采用和積法對矩陣的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進行計算。
首先,計算AB比較判斷矩陣中各列的列和:

其次,計算歸一化的新矩陣:以為例進行計算:

同理可以計算其他行向量,最后得到Anorm 矩陣,見表7。

表7 歸一化的新矩陣
第三,估算比較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

同理可得W2=0.263 0,W3=0.122 0,W4=0.056 5
所以W=[0.558 4,0.263 0,0.122 0,0.056 5]T為判斷矩陣AB的特征向量,亦即要素B1,B2,B3,B4 對應于第一層A(目標層)的相對重要性排序權值。
第四,估算比較判斷矩陣的特征值:

所以

λmax即為判斷矩陣A 的特征值。同理,可以估算判斷矩陣B1-C、B2-C、B3-C、B4-C的特征值分別為3.138 935、3.038 715、3.038 715。
4.2.4 層次總排序。層次總排序是計算同一層次所有要素對于最高層的相對重要性排序權值,計算結果見表8。

表8 C層層次總排序權值
4.2.5 一致性檢驗。根據文獻[12]的方法定義一致性指標;定義隨機一致性指標C.R.=C.I./R.I.,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其值由Saaty給出[12],見表9。根據Saaty(1980)[13]的建議,C.R.的值不大于0.1時比較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要進行修正。

表9 R.I.取值
因此,判斷矩陣AB的最大特征值λmax=4.109461,A為4×4矩陣,即n=4,則

可以判斷矩陣AB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同理可判斷其他矩陣的一致性,具體見表10。

表10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首先,由于選取的指標單位不統一,故對全部數據取對數,求得各地區各指標的標準化數值。其次,采用文獻[14]的方法,用標準化數值與層次總排序權值做乘法進行賦權,得到各地區三級指數,三級指數相加得到二級指數,二級指數相加得到一級指數。為了方便比較,將所得到的一級指數乘以100。具體見表11-表15。

表11 省級區域物流綜合競爭力

表12 物流環境競爭力

表13 物流供需競爭力

表14 物流產業規模競爭力

表15 物流產業質量競爭力
4.4.1 區域物流競爭力的綜合得分分析。經計算后,對區域物流得分綜合排名進行分析。區域物流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經濟總量大、物流供需旺盛的省份一般區域物流競爭力都很強勁,比如居于前五位的廣東、山東、江蘇、四川、浙江等省份經濟水平發展居于全國前列,經濟體量大,物流供需旺盛,物流業整體競爭力強。
4.4.2 省級區域物流競爭力的分模塊指標分析
(1)物流環境競爭力。環境維度包括地區生產總值、物流產業總投資、地區交通運輸及倉儲郵政業就業人員數等三個變量,對區域物流競爭力的影響最大。由得分表可以看到,廣東、山東、四川、江蘇、浙江位居前五,除位居第三的四川外,其余省份均是東部發達地區,經濟活躍。例如,廣東省得分位于所選取的各省市樣本中的第1位,說明該省推動區域物流發展的經濟大環境良好,具有較高的物流發展競爭力水平。而中、西部省份排名靠后的較多,需發展經濟,為物流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2)物流供需競爭力。這個模塊包括地區貨運量、地區運輸線路長度兩個指標,是省域物流發展的保障。由得分表可以看到,廣東、安徽、山東、河南、湖南位居前五,說明這些省有關物流產業質量有較高水準。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之所以在這個因子方面排名靠后,主要還是受制于自身的地理區域規模。
(3)物流產業規模競爭力。這個模塊包含區域物流生產總值、郵電業務總量、貨物周轉量三個指標。廣東、江蘇、河北、山東、浙江位居前五,說明這些省份的物流產業規模競爭力較強,物流經濟較為活躍。
(4)物流產業質量競爭力。這個模塊包含地區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區域電子商務交易額、信息化發展指數三個指標。廣東、北京、上海、山東、江蘇等五省市位列前茅,說明這些省市物流產業質量較高,整體競爭力較強。
物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個系統工程,必須從物流環境、供需、產業規模、產業質量等所有方面進行整體考慮,才能提升物流產業的競爭力。
首先,物流環境競爭力相對權重最大,是提升物流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國家要政策引領,區域要配套跟進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進一步加大對物流產業投資力度。省級地區要健全完善各類相關協會,利用這些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提升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
其次,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夯實制造業基礎?,F有的物流業主要是服務于實體經濟,做強做大區域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對物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的發展至關重要,否則現代服務業也只能是無米之炊。
第三,合理規劃,加大物流業投資。一是提升物流行業信息化水平,強化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二是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土地使用,為物流業提供土地資源。物流業發展較好的地區,比如排名第一的廣東省在倉儲、運輸、郵政業等方面的固定資產投資為3 759.60億元,而有9個省份的投資不足千億元,差距顯而易見;中、西部地區投資力度相對較小,這直接導致當地區域物流發展緩慢,競爭力水平落后。
第四,多渠道多途徑努力培養地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人才。培養物流領域人才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層面要多出、快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培養物流人才;學校要積極主動作為,開辦物流相關專業,比如最近本科學校開設了供應鏈管理專業,那么占了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也應該積極探索開辦類似專業的可行性;企業要加強內部培訓,努力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同時,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要通力合作,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第五,通盤考慮,發展高質量物流。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經濟領域的熱門話題,為了高質量發展,要加快區域電子商務交易額,提升信息化發展指數,提高貨物周轉量,注重綠色物流,努力促進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