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明縣農業農村局 牛巧菊 劉棟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黃秋葵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黃秋葵又名黃葵,屬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非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海南、云南、安徽、福建、臺灣等地。黃秋葵含有的木質素、纖維素、蛋白質、果膠與多糖以及各種維生素具有補鈣、降低血糖、預防貧血、保護肝臟、壯陽等功效,被稱為“綠色人參”“天然保健藥”。
黃秋葵對溫度極為敏感,應無霜期進行種植,3~4月份播種,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用20~25 ℃溫水浸泡12小時,然后晾干后,在25~30℃催芽,待種子露白后方可播種。選用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行距80厘米左右、柱間距50厘米左右,大面積作業可選用播種設施。播種后選用1.2米黑色地膜覆蓋(黑色地膜透光率1%~3%,低透光使雜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有明顯的除草效果,熱輻射只有30%~40%,具有增溫快、濕度),正季以露地栽培為主。5~9月份收獲,果實在12~15厘米。
1.溫度。黃秋葵喜溫暖、怕嚴寒,耐熱力強。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華南地區,以春播為主,由于種植時間早,室外溫度較低,可選用地膜進行保護。當低于8℃時,作物停止生長,當地溫達到15℃左右,室外氣溫13℃時,種子發芽,此時以露地培養為主。生育期適溫均為25~30℃,適溫開花多,坐果率高,果實發育快,產量高,品質好。當月均溫低于17℃,影響開花結果;當夜溫低于14℃,生長緩慢,植株矮小,葉片狹窄,開花少,落花多。
2.水分。黃秋葵耐旱、耐濕,但不耐澇。發芽期土壤濕度過大,易誘發幼苗立枯病。結果期干旱,植株長勢差,品質劣,應始終保持土壤濕潤。
3.光照。黃秋葵喜強光,種植應選擇光照時間長,光線充足向陽的地塊,不易種植在墻邊或樹下,種植時,不應太過密集,注意株距,定期剪出老葉,以免互相遮蔭,影響通風透光。
4.土壤。營養黃秋葵對土壤適應性較廣,不擇地力,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較宜。肥料在生長前期以氮為主,中后期需磷鉀肥較多,追肥以有機肥為主,其次適當陪磷肥、鉀肥。結合澆水在定苗、結果和盛果期分三次每畝施氮肥15千克或有機肥500~700千克,但氮肥要適量,過多,開花結果延遲,坐果節位升高;過少,植株生長不良而影響開花坐果。
第1片真葉展開時進行第一次間苗,去掉慘弱小苗。當有2~3片真葉時進行第二次間苗,選擇壯苗,每穴留1株壯苗。定苗后應及時中耕除草,適當澆水并防止植株倒伏。黃秋葵以主干結果為主,及時剪除老葉、側枝,減少養分消耗并增強通風透光性,也可起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果實收獲期間,及時剪去老葉,只保留嫩果下部的2~3片葉子,確保養分供應,提高產量。黃秋葵有很強的抗病能力,主要以病毒病預防為主,主要包括葉斑病(葉片上產生圓圈或不規則形暗紅色斑病,中央呈黃褐色)、多斑病、褐斑病(葉子上產生黃褐色圓圈,邊緣呈黃褐色,中央散生小黑點)在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水500~600倍液噴霧進行2~3次進行防治,對果實危害較大的蚜蟲、棉鈴蟲、造橋蟲等害蟲可選用生物藥劑進行防治,如Bt類生物殺蟲劑(具有胃毒作用),一般每667平方米用200倍藥液30~50千克即可;苦皮藤菜蟲凈每667平方米用劑量100毫升兌水50~60千克,葉面或全株噴細霧至滴珠。生物藥劑有高效、經濟、無污染等優點,在收獲季節不影響果實銷售。
黃秋葵從4~8節開始開花結果,在適宜的溫度下,花謝后5天左右可以采摘,嫩果12厘米左右、重量約13克左右為最佳,采摘時用剪刀在果柄處剪下,以免傷害枝干,在精選整理時應采取防護措施以免傷及手指和皮膚,經過精選的果實進入市場或進專業加工廠,對于采摘不及時、漏摘的纖維多、肉質老化、不宜食用的果實可以用來喂養牲畜(如牛羊)以減少損失。收獲高峰期一般早上5時至上午9時為最佳采摘時間,后期可延長采摘時間,每兩天采摘一次。精選后的果實應放在陰涼處,不易頻繁搬動,方式果實表皮油膩、變黑影響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