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珍珍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波動顯露出個性化特征,既不同于發達國家,也不同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據了解,1980年至今國內投資波動是產出波動的近4倍, 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投資波動一般都是產出波動的3倍左右。諸多經濟學專家認為,如此高的投資波動與中國特有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中小企業面臨不同的信貸約束具有密切聯系。
信貸約束在中國經濟建設中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信貸約束以來,經濟學界也加緊了對該問題的研究步伐,其中令人矚目的當屬香港理工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楊磊的多項自成體系的課題成果。2015年至今,她已經作為負責人先后開展了三個重大科研項目——“Credit Constraints and Product Competition”、“Credit Constraints and Fragment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和“Strategic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when Local Firms Face Credit Constraints :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不僅建立起信貸約束與市場結構變化、組織形式變化之間的關系,更對發展中國家的信貸約束是否會影響跨國公司的進入模式選擇進行深入探討,數次填補了經濟學研究的空白,為相關學術創新和企業信貸實踐提供了經典范例和重要指導。
在實施 “Credit Constraints and Product Competition”項目時,楊磊反復思索幾個關鍵問題:信貸約束對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跨國公司活動和全球采購,特別是嚴重依賴外部融資的行業,產生了不利影響,受限的公司能做些什么來緩解這些影響呢?這會是有利于競爭還是不利于競爭的?有關信貸約束的影響業界早有詳細記載,但公司在面對它們時的反應卻尚未得到關注。因此,楊磊團隊在經濟學界首次通過在信貸約束和由此引起的市場結構變化之間建立聯系來填補這一空白。 他們發現信貸約束和市場的競爭程度存在非線性的關系,從而為深入了解信貸約束與生產競爭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幫助,并為企業緩解信貸緊縮問題提供了支持。
在“Credit Constraints and Fragment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項目的進展過程中,楊磊及其團隊再次向信貸約束問題發起挑戰。這一次,他們聚焦新的研究側面,在領域內率先從生產效率的角度建立起信貸約束與組織形式變化之間的聯系。通過多方調研和嚴密的分析,楊磊團隊揭示了生產效率是如何隨著組織形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并提出了對兩種可選組織形式(生產分段和資本集中)之間的比較。最終,在楊磊等人的努力下,該項目為信貸約束對生產模式、企業規模和出口的影響提供了研究意義。可以看出,與上一項課題成果相比,楊磊在信貸約束問題上的探究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綜合研究基金項目“Strategic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when Local Firms Face Credit Constraints :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正式開題,楊磊又一次為打破信貸約束研究壁壘蓄力。兩年來,她帶領團隊致力于在東道國的信貸約束與跨國公司對戰略性外國直接投資的激勵之間建立聯系,探討發展中國家的信貸約束是否會影響跨國公司的進入模式選擇,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項目結題后,將令人們深入了解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如何受發展中國家的信貸約束和外國直接投資設置成本的影響,同時也將闡明釋放當地的信貸約束是否會帶來國內收益的增加,進而為相關金融改革和政策革新提供理論依據。
在漫長的學術探索中,楊磊不斷為經濟學的創新進步帶來驚喜。她深厚的學科積淀和超群的科研能力在項目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前沿的研究理念和豐碩成果令經濟學的發展別開生面。對于楊磊未來的學術開拓,我們萬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