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解決政府基金“12萬億的困境”終于到了一個關鍵時刻。近日,財政部在一份答復全國政協委員張勁提案的函中指出,將設立政府投資基金的權限適當上收,嚴控基金的設立,完善基金統籌協調機制,推進基金布局適度集中化。
自2000年以來,政府投資基金以少量財政資金撬動大規模的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投資,為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與此同時,其政策性目標與市場化需求脫節的問題日益凸顯,部分政府投資基金在落地見效上面臨著社會資本參與度偏低、市場化運作程度不高、績效評價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亟待整頓。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2065只政府投資基金,目標規模已達12.27萬億元。但其“募不進來,投不出去”的困境,必須在制度設計上和監管政策上予以解決。
所謂“募不進來”就是,按當初設計,政府資金占比一般為20%~30%,其余希望通過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完成。然而,由于政府投資基金具有明顯的政策引導特點,投資項目、投資區域都有限制,加之管理制度上“婆婆太多”,導致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所謂“投不出去”就是,就全國范圍看,政府投資基金落地難、見效慢問題較為突出,截至2018年底,57%的基金還沒有開展項目投資。
針對此兩難困境,前述提案建議:一是加快建立政府投資基金的統籌協調機制,推進基金布局適度集中化;二是避免政府投資基金“撒胡椒面”,集中資源強化協同,支持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三是政府投資基金要構建基于長期目標的考核體系,評價指標應兼顧政策效益和經濟效益。
也有觀點認為,對多數基金而言,政府投資基金具有政策導向,與參股基金的收益導向具有天然抵觸。前者更注重資金安全,后者則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對基金的運作效率、收益及風控等均有不利影響。但從實際運營上看,也有不少地方的政府基金是成功的。
政府基金下一步至少可以從制度設計和實施層面作出改進,例如,可借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淡馬錫控股公司在批量處理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申請、審批、放貸及風險控制方面頗有建樹,源于其優質的治理模式。
政府設立引導基金的初心,是支持創新創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但應當按市場原則辦,按上市公司來治理。至于基金用來支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此部分功能政府還是收回去,公益性質不必納入市場化基金,以免嚇退民間資本。
同時,要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還要解決好退出機制,開拓包括份額轉讓、股權轉讓、回購、并購、掛牌、IPO 等多種渠道,讓社會資本有來有去,實現超額收益。
政府引導基金被認為是利用 “有形之手” 發揮政府引導和放大作用,彌補投融資 “市場失靈”,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利器。但如果用不好可能成為雞肋,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留下一堆爛攤子。當前給政府基金降溫是一件好事。但降溫不是目的,目的是拋開泡沫,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迸發新的發展活力。如何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將政府基金放給市場,實行“官建民辦”,市場化運營,將是下一步必須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