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
幾天前,踏上開往鲅魚圈的列車,前往盧屯鎮慈愛孤兒村。這是我8年后再訪舊地。
2011年9月,那時的我剛背起相機,從一名版面設計員,走到一線從事采訪工作。面對那些沒爹沒娘的孩子時,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思考,只注意到只有半歲的女嬰妞妞。她還好嗎?我無心欣賞窗外的風景,腦海不停地閃現當年的模糊影像,現在的孤兒村,想必會有大變化吧?
下了火車,轉乘汽車繼續前行。越接近孤兒村,記憶就越清晰。彎彎曲曲的小路盡頭,一個轉彎,熟悉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真是一點兒都沒變呀!”我有些失落,覺得缺了8年前后對比的沖擊,采訪都變得沒意義了。
轉眼到了中午,一個小女孩突然闖進屋子。孤兒村負責人李桂鳳忙下炕拉起她,說這就是妞妞。我興奮起來,我曾抱過的襁褓女嬰,已長這么高了!我還傻乎乎地問她認不認識我。怎么可能認識呢,上次見面她還只是嬰兒。
看我對妞妞很親,李桂鳳就讓妞妞陪我,自己去廚房準備午飯。院子里,我、妞妞和幾個五六歲的孩子一起玩過家家。孩子們叫妞妞“媽媽”。雖是假扮,可游戲里她有模有樣地擔負起媽媽的責任。
午飯好了,李桂鳳19歲的大女兒婁國芳喊大家吃飯,妞妞突然抱住她,甜甜地喊了聲“媽媽”。我很詫異。晚上,每個孩子都畫了一幅畫,我又聽到所有人喊著“媽媽”。原來這次畫畫的主題是《給心目中的媽媽》。
這一刻我恍然大悟,在這里,媽媽不是特定的某個人,而是一種愛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