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體面
花費近萬元買來網紅道具,每天在朋友圈曬出早餐照、生活照,收獲點贊無數——某大三女生的體面而精致的人設被熱捧之后,遭遇人肉搜索。于是,再爆出來的是她凌亂不堪的宿舍。
《人民日報》這樣評論這部分人:“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一有健身沖動,就非得去辦張年卡。這種虛擬的體面生活,就像一個個華麗的肥皂泡,外表五光十色,內在空洞無物,一戳就破。”
是的,體面從來不為物所役。真正的體面是一種超然氣質,即使生存環境惡劣,這份氣質也無法被掩蓋。
“復旦第一才女”嚴幼韻出身富貴家庭,1942年隨外交官丈夫楊光生出任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嚴幼韻在當地組織婦女運動。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丈夫和其他外交領事因公殉職,嚴幼韻獨自帶著三個孩子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支撐到戰爭結束。在這期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學會了種菜、做鞋,學會了養雞、養豬。她變賣了值錢的東西來維持生活,唯一沒有放棄的是一架鋼琴。她說,即使未來命運尚不確定,也需要保持著從容和樂觀。直到百歲,她依然堅持讀書、看報、穿高跟鞋、用香水、去旅行。
日本作家山本耀司說:“器物不會讓你變得體面,你駕馭它的能力,才能讓你變得體面。”要想得到這份體面,沒有別的捷徑,唯一的方法就是,你得好好生活。
升維思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無解的怪圈:窮,然后緊衣縮食,結果卻依然入不敷出;胖,然后拼命節食,結果依然大腹便便;忙,然后天天加班,結果成效依然不高……你無奈地發現,自己努力做出的改變,并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像推磨的驢子,在原地轉圈。
將一束光投注在墻上,形成一片光亮的區域,把你的手伸到光源前面,光亮的墻上就會出現手掌的影子。這時,如果你想改變墻上影子的形狀,你能夠直接在墻上對影子做出修改嗎?答案是否定的。唯一份方法是回到立體世界,改變你手掌的姿勢,這樣才有改變影子形狀的可能。
墻上的影子,處于二維平面,現實中的手,處于三維立體世界,影子只是三維立體的手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射。如果想要改變二維平面的影像,就得要上升一個層次,到三維世界去做改變。
所以說,解決難題的真正方案應該是提升一個思維層次,從更高級的維度,去思考當下的困境。
社交形象焦慮癥
發完自拍會關注多少人點贊、發完語音會自己點開再聽一遍、一旦自己制造了冷場就會很難過、怕沒人回應不敢在群里說話、自認為存在感薄弱……
這些描述,你中了幾條?最近,上面這些現象被作為“社交形象焦慮”的具體表現,在網上廣為流傳,網友們留言,表示躺槍。
近日,心理專家出面,得出結論——別急著找“病友”,其實這不是病。
需要他人關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得不到母親關注的嬰兒難以生存;生活在冷漠家庭的孩子出現抑郁情緒和攻擊行為;得不到同齡人關注和認可的少年,感受到被社會拒絕的痛苦和生理疼痛并無差別;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成年人壽命則會延長……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 中寫道:“如果可行,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于此: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遨游,卻又視若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的關注。”
這些舉動中所彌漫著的“快來關注我”的渴望,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眼中是人類最中堅的基本需求。與其說是焦慮癥的表現,不如說是低自尊引起的正常行為。
怎么破?可以在發狀態之前簡單想一下,自己發這條狀態的動機是什么?是發泄情緒和分享幸福,還是為了得到關心,或者通過別人的贊確認自己?如果是后者,試著克制自己;其次,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內容”上來,就事論事,對錯都具體分析,不要什么都上升到對自己的人格和能力評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