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浩月
中國女排在國慶節前成功衛冕世界杯冠軍,這也是中國女排38年來第十次奪得世界杯冠軍。為慶祝中國女排奪冠,由陳可辛導演并將在今年春節檔公映的電影《中國女排》提前放出預告片,給球迷和影迷發足了“福利”:鞏俐飾演的郎平被認為“神還原”,舉手投足間都是“鐵榔頭”的風采;黃渤被傳出飾演帶領中國女排奪得2003年世界杯冠軍的教練陳忠和;還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年輕時代郎平的飾演者正是她的女兒白浪。
拍攝一部真正能夠與女排成績媲美的世界一流女排題材電影,以及涌現幾部拍出歷史感、拍出氣勢、拍出魅力的體育電影,一直是中國觀眾的強烈愿望。陳可辛作為在文藝片與商業片領域都有不錯成績的導演,被認為有實力把《中國女排》拍好。除了《中國女排》之外,陳可辛2018年10月還開機了《李娜》,同樣引起觀眾很大的期待。
但在沒看到電影全片之前,誰也不敢保證,某位導演的作品就一定能夠達到或超出預期,尤其是在體育電影這一塊,雖然題材不算非常特殊,但拍攝體育電影要有逼真的現場感,要對競技運動在銀幕上的呈現有獨到的技巧,還要有設計精巧的故事烘托氣氛、傳遞價值觀,制造更豐富立體的觀感。
體育電影是“燙手山芋”,很少有導演愿意挑戰這個題材,包括最著名的那幾位導演,也沒有拍攝體育電影的計劃。國產體育電影有過自己的輝煌年代和代表作品,《女籃五號》 《沙鷗》《水上春秋》均在當年有全民反響。這幾部電影受歡迎,在于其敘事母題中為國爭光、民族榮耀與家國情懷等元素,很容易激發那時觀眾的情緒,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力量的支撐。在鼓舞人、激勵人、提升希望感和干勁方面,當年的體育電影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現在再拍體育電影,仍然要參考《女籃五號》等老電影的成功之處。但在繼承這些精神遺產的同時,也要考慮觀眾更新換代以后,對體育電影有了新的消費需求:年輕觀眾更愿意從小處著眼,看重個體與個性在宏大主題里的分量,在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之間,尋找一個合理的比例。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就啟用了這種樸素的敘事方式,從上映后的票房和口碑看,可以用“大獲成功”來形容。
體育電影的模式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體育+”早已成為國際影壇體育題材創作的風潮,《摔跤吧,爸爸》中對于女性平等權益的爭取,《百萬美元寶貝》對人性陰暗與疼痛一面的刻畫,《光榮之路》中的反種族歧視,《勝利大逃亡》對納粹的批判……可以這么說:體育電影好看與否,真正的決定因素已不再只是體育比賽本身,而是后加進電影中的其他社會、政治、人性元素。體育電影不會因為這些元素的融入而變得不純粹,反而更有助于觀眾去理解體育運動在不同環境下被挖掘出來的力量之美、精神之美。
目前的中國,迫切需要一部新的全民話題體育電影,我們不缺素材,也不缺人物與故事,缺的仍然是優秀的編劇與導演。
但愿,陳可辛的《中國女排》能在今年的春節檔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