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9月,馬霍參觀貴州、廣東,途中接受本刊記者采訪。( 本刊記者 陳霖 / 攝)
9月28日晚上,記者接到奧斯汀·馬霍的電話。他剛過機場安檢,準備搭乘返回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的航班。馬霍是尼最重要的日報之一《領航報》的總編輯。不久前,《環球人物》記者與馬霍等20多名非洲媒體人參加“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短期訪學班。28日上午,馬霍作為非媒代表發表訪學班結束致辭。
這通告別的電話打了半個多小時。電話那頭還有馬霍同事和津巴布韋報業集團高級研究員穆格瓦迪等。他們的英語帶著北非、南非等口音,都對此行依依不舍。
這是馬霍第一次來中國,記者與他相處的這幾日,常見他每到一處便停下,扶著下巴,像在思考什么。馬霍說這里有許多讓他驚嘆的事,最難忘的是貴州扶貧村的一位老太太。9月22日,訪學班來到貴州畢節的大方鎮鳳山鄉。在恒大幸福二村,馬霍走進兩層的扶貧搬遷戶樓房,見到了84歲的張正英。這個村子是恒大集團在大方縣援建的50個新農村之一,住著近200名搬遷貧困村民。張正英家附近的兩個蔬菜大棚十分顯眼。她雇了60人為她工作,購買她家蔬菜的顧客來自香港、美國。家中寬敞明亮,家電家具齊全,墻上有張照片引起了馬霍的注意:幾十年前的張正英家破舊不堪。
“照片讓我知道過去這個村莊的樣子,今昔對比,我就知道扶貧工作真的在進行。政府還派人到種植園翻新土壤,投錢幫農民改良苗種。在許多國家,扶貧只是政府的口號,但在中國,我看到了真正的行動。”
這幾年,馬霍走在尼日利亞的街上,常見到許多黃色面孔:穿黃背心施工的中國工人、指揮施工的中國建筑師。在他們的努力下,許多窄道逐漸拓寬為大路。
這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尼日利亞落實的項目。中國與尼日利亞于1971年建交,近幾年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為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投入資金修建或修復基礎設施。馬霍向記者回憶,除了馬路,還有尼日利亞最大的海港萊基深水港。
中國企業投資承建了位于拉各斯市的萊基深水港,于2018年動工。原港區水深只有10多米,且交通擁堵,疏運效率低。中國交建的中國港灣公司在一期項目中投資約11億美元(1美元約合7.12元人民幣),目前正在建設兩個集裝箱泊位,建成后能裝卸120萬個標準集裝箱,該港也將成為西非地區最大的深水港之一。開工剪彩那天,尼副總統奧辛巴喬很激動:“約17萬人會因該項目獲得就業機會。”
阿布賈機場新航站樓也讓馬霍印象深刻。該航站樓由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中國鐵建的中國土木工程建設公司建造,耗資6億美元,2014年開工建設,去年啟用,是西非首個實現與軌道交通無縫銜接的現代化航站樓。
9月26日,訪學班來到廣東順德的格蘭仕總部,參觀家電制造。我們走進生產車間,眼前是一排排生產流水線,每兩米站著一名年輕工人。馬霍在一名安裝螺絲釘的工人身邊停了下來,仔細觀察。
車間之于馬霍一點也不陌生,“我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自大學起,他就開始研讀馬克思著作,迷上了剩余價值、資本等概念,馬克思對這些概念的分析大多基于對生產車間的觀察。
馬霍出生于尼日利亞貝寧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他的夢想是當律師,“想為人民的權利辯護”。但讀法律非常貴,馬霍家里有6個小孩,他是長子,家里無法支撐他的夢想,馬霍便想到了當記者。“新聞從業者要書寫真相,用筆保障人們獲取真相的權利,這份職業和律師一樣重要。”
他在貝寧大學學完英文后,便到了首都阿布賈攻讀碩士學位,專業是新聞。《媒體倫理和法律》這門課讓馬霍印象深刻。“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好作者,但不一定能成為合格的新聞從業者。好的媒體從業者要注意平衡,像最近引起廣泛討論的貿易摩擦,人們不該只聽美國的聲音,而要呈現中美雙方的歷史、立場和觀點。”馬霍說。
一畢業,他就到尼日利亞知名報紙《每日時報》做記者,主攻國內政治。“那時候很年輕,想做出點成績,就想盡辦法拿獨家。”阿布賈的市議會選舉給了馬霍機會。阿布賈作為政治中心,選情攸關新任總統人選。那場選舉進行了兩天兩夜,民眾紛紛前來投票,全國媒體紛至沓來,但到了第二天深夜,許多同行熬不下去便離開了。“我就在那兒等啊等,結果真的被我熬到了獨家。”馬霍得到奧巴桑喬當選阿布賈市議長的消息,連忙寫文章,清晨發表,成為全國第一個報道這個結果的人,“如果沒有搶獨家,人們是不會買你的報紙的”。馬霍也因此成為《每日時報》的優秀記者,那一年,他22歲。
他筆下的奧巴桑喬便是后來享譽世界的非洲政治領袖。阿布賈的那場關鍵勝利讓奧巴桑喬得到更多政治資源,為他后來逐步實現尼日利亞現代化打下基礎。1999年,奧巴桑喬成為尼日利亞第一位民選總統,實行聯邦制,標志著尼日利亞結束了軍人統治。
在馬霍眼中,奧巴桑喬給國家留下了重要的政治財富。尼日利亞的腐敗和洗錢問題嚴重,實現民選后,歷次總統候選人都將打擊腐敗列為最重要的競選綱領之一。而奧巴桑喬任內成立了經濟和金融犯罪委員會(EFCC)和獨立腐敗行為委員會(ICPC),調查金融犯罪,狠抓前軍人總統阿巴查家族的貪腐案,追回10多億美元贓款。他的反腐和改革政策深得民心,2003年以62%的得票率再次當選總統。他還活躍于非洲政壇,組織非洲聯盟。卸任總統的第二年,他便被任命為“聯合國非洲特使”,國際社會用“非洲雄鷹”評價他。

《紅色巨龍》雜志2019年6月刊。

2019年6月,馬霍在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館向周平劍大使贈《紅色巨龍》。

9月26日,馬霍在廣東參觀有“長壽之鄉”之稱的長岐古村,購買當地特產桂圓。(本刊記者 陳霖 / 攝)
與非洲朋友待了7天,記者熟悉了與不同國家的人打招呼的方式:與津巴布韋的朋友先握手、后扳手腕,與塞拉利昂的朋友則輕輕碰下拳。但馬霍與記者打招呼時卻鮮少伸手。偶然間,記者看見他的手背上有無數細細的疤痕,后來聽他講起,才知這是數十年前一場事故留下的。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馬霍在家中廚房準備做飯。那時尼日利亞普遍使用汽油發動機生火,誰知,發動機突然爆炸,站在機器前的馬霍頓時被炸傷臉和雙手,鮮血淋漓。尼日利亞醫療條件不好,馬霍無法得到有效救治,在公司的幫助下,他遠赴英國求醫,最終治愈。不過手背上的傷難以痊愈,就這樣留下了有點駭人的傷疤。
“我一個人在英國待了半年,大多時間在病床上度過,倒是有了大把時間思考。”一天,他決定讀博,申請了蘇格蘭阿伯丁的羅伯特戈登大學。該校建立于18世紀,是英國老牌學校。出院后,馬霍雙手扎著繃帶去上課,修習國際關系,并迷上了這個專業,博士論文便將自己在媒體的經歷、鐘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國際關系結合起來,對比其他聯邦共和制國家,討論尼日利亞媒體如何幫助國家獲得公眾的信任。
2001年,他學成回國,先回到老東家《每日時報》工作了幾年,還在位于阿布賈的國際新聞學院兼職教書,此次參加訪學班的兩名同事就是他當時的學生。后來,他到《領航報》任總編輯。
那幾年,中國在國際上的表現越加卓越,馬霍認識了在尼日利亞大使館工作的中方媒體官員,并成為好朋友。對方向他介紹了中國,還推薦他讀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傳記。閱讀之后,馬霍對中國產生濃厚興趣。“我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很感興趣,尼日利亞是民主社會,沿用美國的民主制度,卻缺少本國特色。我常想,為什么我們沒有‘尼日利亞特色的社會發展制度?”
去年,馬霍決定辦《紅色巨龍》雜志向尼日利亞人民介紹中國。回憶起雜志的命名,馬霍說:“龍與中國傳說和中華文化有很深的淵源,也象征力量。”紙媒在尼日利亞的經營并不容易,馬霍還是力排眾議,做了這本雜志,今年開始每月發行3萬本,每本售價10美元,是全國發行量最高的雜志之一,主要由尼日利亞各級政府訂閱。今年7月,他還創辦網站“破曉”,介紹中國熱點、時事和文化。
2019年6月26日,馬霍受邀至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館,與大使周平劍討論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中尼經貿投資和產能合作、中美經貿摩擦等議題。當時,馬霍將最新一期《紅色巨龍》遞給了周平劍,封面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馬霍記得,當天他在大使館吃了中國菜,同桌的還有幾名尼日利亞主流媒體的負責人,他被安排坐在周平劍身邊。
大使館設有文化中心,提供6個階段的中文教學,每個階段學6個月,學費才100美元。馬霍的兒子14歲了,正在第一階段,每天回家就拿起中文書學習。10歲的大女兒和8歲的小女兒瞧了瞧印有特別字符的書,聽哥哥說“這是中文,很有意思”。最近,她倆開始吵著馬霍,讓她們也去上中文課。
奧斯汀·馬霍1969年生于尼日利亞的貝寧城,2001年畢業于羅伯特戈登大學,國際關系博士,現任尼日利亞《領航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