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安徽省合肥市宿幼教育集團湖畔分園
區域活動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個性化的特點,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此次區域游戲筆者將重點放在戶外的沙池中,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沙池中展開了多彩的活動。
班級前期自然角布置的經驗儲備,讓幼兒將種植游戲遷移到沙池中,幼兒分工合作,利用滾動的瓶子學農民伯伯耕地,知道種植前要除草、松土、播撒種子、移栽菜苗等環節,游戲中滲透了對自然常識的認識又表現出游戲的完整性,在體現游戲真自然的過程中挖掘幼兒的智慧,讓幼兒在玩樂過程中健康成長。


首先從材料的改變開始,實現真正的自主游戲,更好地拓展游戲的自主性,教師和幼兒共同在班級創設“材料超市”,突破傳統游戲玩法。
傳統玩法:

自由玩沙

搭建城堡

利用工具
沙池區域通常大家都會投放的材料是鏟子、推車、磨具等,幼兒的玩法也局限在堆城堡、挖水渠,或者利用現有的工具裝卸沙、挖沙等傳統玩法。為了能夠突破傳統玩法,筆者嘗試從材料上作調整,和幼兒協商討論,利用廢舊的材料創設了“材料超市”,制作出各種工具和半成品材料,為幼兒在沙池游戲中提供豐富多樣的工具,激發幼兒創新沙池游戲的玩法。
經驗遷移,自主分工,尋找適合的最近發展區
1、自然角經驗的遷移,生成游戲主題
結合多樣的材料,拓展了幼兒游戲的新思路。一次沙池區域游戲中,孩子們三五個人一組游戲,通過協商、分工,生成游戲主題“種菜”,除了材料投放的改變給幼兒提供了新的思路外,那么幼兒的靈感來自哪里呢?原來班級前期自然角創設的經驗儲備,讓幼兒將種植游戲遷移到沙池中,結合生活經驗的遷移,幼兒分工合作,利用滾動的瓶子學農民伯伯耕地,知道種植前要除草、松土、播撒種子、移栽菜苗等環節,游戲中滲透了對自然常識的認識又表現出游戲的完整性,充分體現了幼兒智慧與游戲的真自然!
2、自主分工,分配角色,尋找適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孩子們進入沙池,自由分組,其中希希最先喊出:“誰愿意和我一起玩種菜的游戲啊?”邀請的話語剛剛拋出,四五個孩子都涌上前去“我愿意、我來……”“好好好,我們一起吧,那有塊空地,去那吧!”希希熱情地召喚著大家,這時柔柔趕緊接上:“我們去找工具吧”,另幾個孩子接到:“那我去耕地”“我去找鏟子”……幾個孩子都像是事前商量好的一樣,每個人領到了自己的任務。游戲中筆者給幼兒創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游戲氛圍,足夠的自由的空間,將是幼兒自主游戲的基礎。幼兒能夠在游戲中自主地分工合作,離不開日常經驗的儲備,例如:戶外游戲、小值日生、角色游戲等活動的前期經驗,都是培養幼兒合作意識、提高幼兒合作水平的重要前提。
3、以物代物,拓展游戲新內容。
孩子們忙碌地開辟著新的菜地,筆者正在一旁觀察幼兒會拿什么來做種子呢?這時,柔柔手里一邊捧著沙一邊說道:“喂,我們需要找種子哦,對了,石頭就是種子哦。”“好的,我來拿篩子哦。”找到了自制的篩子來篩選種子,一旁的兩個男生聽到了開心地說:“遵命,我們這就去找。”這里體現出幼兒游戲的假想性,把石頭當做“種子”,以物代物,拓展了游戲的內容,創新游戲的玩法。幼兒除了采用自制的小篩子篩選出石子替代植物的種子,還將野草當作發芽的樹苗等。教師在游戲中作為一個引導者、觀察者、材料的提供者,更多時候要選擇相信幼兒,給與他們更多的時間,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發現!
游戲中有的幼兒耕地、有的除草、有的篩選種子、尋找種子、有的種菜苗等等,角色分配都是幼兒在游戲中自由協商決定的。在游戲中最先號召大家來玩“種菜”游戲的是希希,她就是整個游戲中的指揮者,她號召聚集了很多小伙伴,平日里希希就是一個個性比較要強,凡事牽頭的小姑娘。而平日在班上非常活躍的男孩軒軒擔任的角色就是到處尋找種子;性格內向文靜的依依小朋友選擇了篩選種子的精細工作;外向的柔柔在一邊開辟新的菜地,還一邊和旁邊的伙伴開心地談起了自己在家種植大蒜的經歷;平時個性內向的喬喬則在一旁默默地不做聲配合著大家……整個游戲中,幼兒表現出個性化的特征,找到自己的角色,也就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游戲最近發展區。
1、幼兒在游戲中充分發揮了自發性、自主性的特點。其中一組幼兒在沙池中合作玩起了“菜地種植”的游戲,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為直接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交流地開展著游戲。
2、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開辟游戲生活化。根據班級前期自然角布置的經驗,幼兒在沙池中開辟出小菜地,玩起種植游戲。
3、低結構材料創新游戲玩法。采用廢舊的瓶子、塑料管等材料自制鏟子、沙漏等工具,幼兒利用滾動的瓶子學農民伯伯耕地,采用篩選出的石頭替代植物的種子、野菜當作發芽的樹苗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幼兒智慧與游戲的真自然。
4、巧妙的指導策略,拓展游戲的延續性。在游戲中幼兒也遇到困難與爭執,教師不要過多指導和干預,需要給幼兒時間,相信幼兒通過協商能自行解決,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為豐富游戲內容,提高游戲水平,教師通過與幼兒協商創設“材料超市”,提供了更多材料到沙池中,幼兒在與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學習彼此的經驗。通過沙池中種植的游戲,引發“種子的秘密”“種子發芽”等討論活動,將區域游戲遷移到真正的菜地種植當中去,體驗真實的種植樂趣,照顧菜地、觀察種子發芽的過程、記錄植物成長的過程,都將是幼兒最好的學習過程。通過區域游戲的參與,拓展了一系列的生成活動,達到了游戲滲透即完整、自主即層次、解放即指導的目的,也進一步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

除草

松土

播種、移栽
幼兒期正是合作意識和各種合作能力產生和形成的關鍵期。幼兒通過合作,可以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策略一:言傳身教,促進發展
教師要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幼兒可能不會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發地表現出合作行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指導幼兒怎樣進行合作。比如,在玩沙前教師提出要求:找了好朋友要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當工具或材料不夠用時,可相互謙讓、輪流或共同使用;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語言去幫助他;當自己遇到困難、一人無法解決時,可以主動找小朋友協助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幼兒逐漸習得合作的方法,使他們在合作中學會合作。
策略二:生活經驗的遷移,自主創設情境,促進游戲互動
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即變“權威——服從”的關系為“指導——參與”的關系。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及顧問和參與者” 等多種角色,以此來促進整個活動過程順利進行。為此,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交往環境,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促使幼兒具有合作的意識。教師的互動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給教師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為幼兒學會合作創造了條件。
從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入手,采用引導、啟發、想像、實踐的方式,滿足幼兒合作的需要。幼兒之間的合作需要幼兒間的主動交流,才能提高交流的技能。結合近期班級自然角種植的經驗,孩子們玩起來種植菜地的游戲。孩子們與好朋友一起合作作品,出現了問題能自己商量、解決,他們在活動中不受任何的限制。希希主動邀請幾位好朋友參與她的種植游戲里,從分工到合作井然有序。
策略三:分享交流,及時評價,豐富游戲內容
這里的評價主要是指對幼兒的合作活動過程和進展情況進行觀察,作出客觀的描述,對照合作活動的規則和要求,診斷并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地加以糾正和強化,促使幼兒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由于幼兒各方面能力和經驗有限,對合作過程出現的問題很難自行解決。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巡回觀察,及時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加以演示、糾正和引導。教師對幼兒合作過程的評價重點應放在鼓勵幼兒不斷的進步與提高上,只要幼兒比過去有進步就算成功。當幼兒做出合作行為,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合作學習或游戲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這樣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因而進一步強化合作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合作行為。
策略四:繼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促進游戲的持續發展
任何游戲的開展都離不開幼兒生活經驗的支持,教師可以在幼兒游戲遇到瓶頸期時,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觀察,以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幫助幼兒遷移經驗,拓展游戲情節和內容,從而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
通過區域游戲的不斷參與和創新,拓展了一系列的生成活動,我們將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足夠大的空間,讓幼兒能夠愉悅地享受游戲的過程,讓游戲達到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