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10月30日文章,原題:全球批評者正在助中國獲勝美國公眾突然意識到了中國對美國企業的廣泛影響力。休斯敦火箭隊總經理一條有關香港的推文引起了軒然大波。但美國也意識到了有關中國政府的另一個同樣難以面對的事實。人們頭腦中的那個冷戰式的中國是僵化不知變通的,而實際上,中國決策者在面對挑戰時,尤其是美國人和其他外國人指出這些挑戰時,他們會很好地調整適應。
2017年到2018年,許多文章批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比如,2017年1月《外交政策》一篇文章中,我們說該倡議“會使數千億美元面臨風險”。此后,美國、印度、非洲和拉美分析人士都撰寫了關于中國債務風險的警告。
為減輕外國的這種擔憂并促進其財政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北京對該倡議進行了重塑,并在2017年召開首屆“一帶一路”論壇,盛情歡迎29位國家領導人。今年4月,中國舉辦了第二屆“一帶一路”論壇,這一屆的規模更大。此外,北京還舉辦了許多類似的國際會議,目的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繼續了解外國人對該倡議的看法。
通過傾聽外國批評人士和合作伙伴的意見,北京做出了一些明智的方向修正,確保“債務陷阱”的警告不會變成現實。迄今,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是“一帶一路”項目中中國控股的唯一例子,而該項目的債務換股權方案也是應斯里蘭卡當局請求,不是北京主動要求的。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決策者已變得更加善于發現海外風險,從而改善了相關項目的可持續性和盈利能力。
印度就是表明中國適應調整能力的一個典型例子。起初,北京力圖爭取新德里加入“一帶一路”,但后者拒絕了,因為“中巴經濟走廊”經過巴基斯坦管轄的(與印度)有爭議領土。
然而,地緣政治并未阻止騰訊、阿里巴巴和小米等中國企業投資印度。去年,中國企業向印度企業注資超50億美元,超過了來自日本和美國的投資。目前印度國內最流行的10款App中有5款出自中國企業,而2017年只有2款。而在美國,中國企業開發的App今年第一季度就帶來了6.75億美元的營收。例如在美國最熱門的社交媒體應用之一Tik?Tok,其母公司就是中國科技巨頭字節跳動。▲
(作者約書亞·埃森曼、德文·斯圖爾特,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