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一塊塊刻有來自上古時期“符文”的龜甲、獸骨靜靜地躺在玻璃展示柜內。在柔和的燈光和黑色背景展板的襯托下,這些龜甲和獸骨身上的裂痕和紋路顯得清晰而立體(如圖)。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名為“證古澤今”的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開幕,近190件甲骨實物將在為期兩個月的展期內對公眾展出。
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注意到一些龜甲上有雕刻的痕跡,塵封數千年的甲骨文從此正式進入人們視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作為我國迄今可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是一個文明符號,還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性,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近5個世紀。“中國文字雖然經歷甲骨、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形式的變化,但以六書為特征的文字結構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1/5人口仍使用的文字,對中國人的價值認同、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環球時報》記者在一塊名為“王令眾人協田”的刻辭牛骨注解中看到,刻辭大意為“商王命令眾人進行協田活動,并卜問能否豐收”。“這說明中國跟古羅馬的社會性質完全不一樣”,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孫機解釋道:“羅馬是奴隸社會,中國當時是一個宗法社會,基本勞動生產者是‘眾人,即公民。”
“甲骨文反映了中國早期社會的一些性格特點”,知名甲骨學研究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振豪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比如當時人們的生活觀念,文獻里講到‘商人尚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追求白色?有沒有人還追求黑色?”他表示,甲骨文中還有很多奧秘可以去研究,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性格特點有時無法用文字直接表述,只能意會,慢慢地悟。”
要進一步解開甲骨文中所隱藏的文明密碼,離不開“甲骨學”的助力。清華大學教授、甲骨文專家委員會主任黃德寬表示,經過120年的努力,甲骨文研究巍然成學,成為影響世界的學科。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王春法說,“標志著世界對甲骨文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盡管如此,對甲骨文徹底破譯依舊“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今,在學者編纂的甲骨文字典里所收的4300個字中,取得共識的破譯字只有1300多個。中國文字博物館在2016年發布了一份“一字萬金”的“懸賞公告”稱,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并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高達10萬元。
正如宋鎮豪所稱,在對甲骨文的解讀程度上,人們目前還停留在對語法、語言環境的直觀認識,這些卜辭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還需要一代代人繼續努力。
對于甲骨文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宋鎮豪認為,大數據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工具,把大量占卜跟卜辭的內容相對應,把信息提取出來進行分析。“現在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宋鎮豪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運用、加工大數據,可以減少很多人工判斷失誤”。▲
環球時報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