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偉


張國新,中船集團首席專家,江南造船專項工程總監,從事海軍裝備研制50年,主持我國海軍多型驅逐艦的工程建造工作,均按期優質地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的各項任務和指標。
軍工緣
1985年,張國新剛調任生產科副科長崗位10個月,就有傳江南造船要建造重要海軍裝備,并要挑選有艦船知識,有主管造船經歷,會英語的總建造師。幾天后,時任生產科另一副科長便試探他有無做軍品的想法,并特別強調:“我看你比較合適”。在那個時候,張國新知道“做軍品責任重,成果慢”。但那句“我看你比較合適”讓他還是很心動。他知道這位副科長曾任某型驅逐艦的總建造師,非常有能耐,和他共事蠻好。他問了一句“我合適嗎”?
二天后,那位副科長找到他說,“問過領導了,你跟我一起做軍品”。事后,張國新才知道,他做軍品,是時任六機部部長胡傳治點的頭。
1986年初,時任海軍裝備部首長見到了張國新,深情地囑咐他:“人生有機會做一型艦非常難得,我們這代人等了一輩子,你是幸運的年輕人”。當時張國新并不太在意,他尚不知道他將承擔的產品是國家重大工程,也是我國海軍裝備追趕國際一流裝備的起跑點。1986年4月1日,該項目研制工程“0”點啟動,張國新任副總建造師。
現在回想起來,張國新感嘆,能把住研制高新工程機遇,實在是自己難得的幸運。
艦船夢
擔任副總建造師的張國新很快發現項目面臨的巨大壓力。首先是使命的考量,該項目作為國家專項工程,涉及軍事,科技,政治方面考量,必須不辱使命優質完成;其次是新技術的考量,該項目使用自主研制的高強度合金鋼、高功率密度動力系統以及信息化作戰系統等,之前他從未做過。
為了化解高強度合金鋼的上艦風險,張國新和項目團隊一起用了兩年時間開展冷熱加工特性的工藝研究,從23萬個數據中,確定了冷熱加工特性的工藝;用了一年多時間消化動力裝置裝艦技術指標,編制實現工程化應用的技術文件,連續18個凌晨監測軸系對準數據,實現了動力裝置裝艦一次成功;用了2個月的業余時間,解讀168本試驗冊,編寫了海、空、潛一體信息化作戰海上試驗計劃。
經過努力,1991年,該項目實現了5大工藝節點,1991年8月18日該艦下水,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親臨江南造船參加儀式,見證了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各級首長給予江南造船極高的評價,1994年5月,該艦按時交付海軍。1998年,該艦圓滿完成歐美軍事訪問。張國新也先后獲得國防科工委和國家科技委特殊貢獻獎和研制與建造特等獎。
創奇跡
2002年4月11日,某艦下水前夕,時任海軍裝備部首長在聽取工程匯報后,激動地說:“工程進展很好,如果江南造船能按期完成兩型四艘的研制任務,那就是創造了中國海軍裝備建設史的奇跡”。
張國新知道,這兩型四艘是我國大型水面艦船從引進轉向自主的關鍵裝備。此時,他已經是這兩型船的總建造師,義不容辭要擔起建造首責。
張國新和他的團隊擬定了工程總要求:精心組織、精準工藝、精細作業、精品工程。他牽頭創造了一系列我國艦船研制的“首次”,包括首次總段建造技術、首次應用全三維設計技術等等。
“精”業之中出奇跡。2003年9月,該型號工程首艦試航圓滿成功,取得了動力裝置國產化的重大成果。2004年該項目兩艘艦船研制成功,創造出了一年相續交付兩艘大型水面艦船的業績;到2005年底,四艘艦船全部交付,那是張國新記憶中不能忘卻的時刻。那一年中船集團因率先圓滿完成國家專項工程受到表彰,張國新也受到了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表彰。
2008年12月26日,張國新負責建造的艦船作為主力艦率領編隊首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連續航行124天,設備完好率再創海軍裝備史上的奇跡。
追一流
江南造船搬遷上島后,張國新繼續承擔專項工程建造任務。2012年某月,張國新負責建造的又一新型戰艦下水。在座談會上,時任海軍首長語重心長地說:“媒體說中國造軍艦如同下餃子,我說我們下餃子的鍋就支在江南船廠”。此后,這句話流行開來,廣為人知。
其實到2010年,張國新已經年滿60到了退休年齡,但強烈的“艦船夢”讓他決心持續干下去。“趕上了中國海軍裝備建設的好時候”,他希望“餃子”能夠越下越多、越下越快,但更關鍵的是要追平國際一流。
這時的張國新,已浸淫造船40余年,他明白,“下餃子”在于建造理念更新,技術進步。他牽頭開展了一系列理念創新,包括區域建造技術、船特裝一體化工藝、焊接數字化管控系統、數字化三維曲型成型系統、數字化測量場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在江南的艦船建造上已經得到了有效應用。
2017年6月28日,首艘國產萬噸驅逐艦順利實現了“五官端正、五臟俱全”下水。
2018年4月南海閱兵,包括檢閱艦在內的近五分之一艦船由江南建造。
2019年4月23日,海軍建軍70周年海上閱兵,江南造船建造的大型水面艦船涵蓋了絕大部分舷號,101艦也接受了檢閱。101艦亮相引來了各方關注,外媒軍事百科有的把101排在榜首,有的把101排居其二。但國際軍評一致認為:中國海軍裝備已經躋身國際一流!
1986年,張國新從事艦船建造開始時有個夢想“追平國際一流”。按照專家的觀點,當時中國裝備與國際一流相差50年。30年后,張國新揚眉吐氣,他終于實現了當初的夢想。“能夠圓夢,有我個人的努力,更有國策圓夢,科技圓夢,江南造船圓夢的助力!”張國新表示。
如今,雖已年近七旬,張國新卻從未停止更深入的思考。“習主席強調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我們的職責就是建造一流的海軍裝備”。所以,“今天,我們的擔當不僅僅是型號研制,而且要思考如何將現代科技,特別是數字科技融入傳統造船,創建新穎的建造技術,實現高質量,高效能的建造方案。這是時代的重任,同樣是歷史的使命。”這是張國新的新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