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趁著第73個獨立日到來之際,獲得連任資格不久的印度總理莫迪在首都新德里紅堡發表演說時信心滿滿地對外表示,未來五年要將印度打造成為一個經濟總量達到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而此前不久,為取得連任,莫迪也公開許諾到2032年印度的GDP總量要突破10萬億美元,成為超過日本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按照莫迪的說法,他領導的政府在過去5年中取得了經濟增長堪稱“世界第一”的成績,此言也一點不假。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印度經濟的年均增速達到了7%,不僅超過了中國的增長速度,而且將其他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遠遠甩在了后面。與此相對應,印度的經濟規模擴張至2.73萬億美元。照莫迪的觀點,此前印度用了70年才成為一個2萬億美元的經濟體,緊接著短短5年內經濟總量就增加了1萬億美元,經濟體量的擴展速度不斷加快,因此,未來5年理應再增加2萬億美元的GDP,實現5萬億美元經濟體的發展目標。
應當說支持印度繼續做大經濟體量的因素還真的不少。儲量分別居世界第三和世界第五的鐵礦和鋁土礦以及探明儲量超過2000億噸的煤礦等自然資源稟賦不論,印度的最大優勢恐怕是全球所有國家無法比擬的巨大“人口紅利”。數據顯示,目前印度人口存量13.7億,龐大的人口規模在國內培養出了極為強大的消費引擎,消費對經濟的貢獻超過了60%;與此同時,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印度的服務業占比也一直維持在接近60%的水平,經濟結構層次水位較高,而且在消費與服務出口的拉動下,未來升級動能依然非常充足。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印度城鎮化水平不到30%,而農業占比只有15%,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成為必然,隨之帶來的將是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以及新的消費市場出現,經濟成長的內生性動能將不斷強化。
制造業構成了印度經濟繼續擴充的重要底氣。除了眾所周知的塔塔集團等進入世界500強的制造業載體外,印度的軟件制造與仿冒藥制造在全球也都有不錯的競爭實力,同時印度的電子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全球排名也位居前列,技術支持與轉化能量較為充沛;另外,印度人口結構中35歲以下的占比為65%,每年約有1000-1200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為制造業創造了顯著的人力資本比較優勢,由此也吸引了蘋果、三星等國際科技巨頭紛紛前來安營扎寨。值得稱道地是,莫迪政府還高調啟動了“印度制造”計劃,提出將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而且這個目標似乎在逐步實現,別的不說,印度如今已經成為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手機制造國,源源不斷出口的同時,國內超過4.5億部的智能手機消費存量近80%都是印度自己制造。受到制造業整體勃發的影響,印度去年在全球競爭力指數中的排名上升了5位,成為G20中進步最大的國家。
不得不承認印度政府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中國創辦經濟特區成就斐然,印度學習中國一口氣創建了400多個特區,而且這些地區成為印度政府改革的窗口與試驗田;同樣,緊跟中國政府提出“制造強國”的目標,印度政府也如法炮制了“印度制造”計劃;另外,印度政府還效仿美國與英國等西方經濟國家,資源配置上堅持以市場化為主導,同時讓利于民,激發整個社會的商業活力。可以肯定地說,未來中國創新不斷,加之印度與美國等不錯的外交關系,印度所能獲得的外部經驗資源將成為其經濟政策加速改進以及經濟體量不斷擴張的重要力量。
就莫迪本人而言,應當說是一個有魄力、有擔當而且能力很強的大國總理。從實施“廢鈔令”直接瓦解腐敗根基,到用單一商品和服務稅取代復雜的中央和州級稅以有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再到放松汽油和柴油價格管制以及在保險、醫療等領域大幅放寬外國直接投資,被稱為“莫迪經濟學”的系列改革主張所帶來經濟成效有目共睹。5年前莫迪上任時,印度經濟增長率下降至5.9%,平均通脹率為9.7%,而如今通脹率降至4.3%,經濟增長率重回7%以上,同時食品營銷與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外資活躍度勁升了近一倍,而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印度排名大幅上升23名,躍升至77名。
然而,莫迪也有很多說話不算數或者不兌現的時候。比如上臺之初,莫迪曾雄心勃勃推出7條高鐵、3條準高鐵的建設計劃,重中之重就是建設時速300公里的鐵路,但時至今日,印度最快的鐵路仍然是時速僅120公里的老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鐵路,至于已經建成的高鐵乏善可陳。同樣,5年前莫迪上任時來到恒河中游的圣城瓦拉納西祈福,答應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但5年過去了,印度全境91家水庫中仍有65家水庫蓄水量低于容量的20%,另外還有7座看不到一滴水,印度官方智庫“改造印度國家研究院”在最新報告中也大聲呼吁,印度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水荒。更值得關注的是,莫迪執政以來,還修改了GDP的統計方法,如將羊糞牛糞折合成肥料計算在GDP之內,甚至連灰色收入也計入GDP,同時將所有國產品強行與市場上的高價外資產品等值統計等等,由此實現了GDP的暴增,但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印度經濟數據真實性的質疑。
以2.73萬億美元的存量GDP為基數,未來五年實現5萬億美元的增長目標,意味著增長率為83.1%,與此相對應,同期印度每年經濟增長必須保持在10%以上才有勝算。但是,除了金融危機前的5年中GDP維持了9%的年均增速外,最近10年印度經濟增長只有7.2%,而且近5年中印度GDP只有兩年實現了8%的增長。另外,拉長時間周期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度經濟增長也沒有逃脫“邊際遞減”規律,從昔日的9%,到常態化的7%左右,再到今年可能創下的5年最低增速,印度經濟也是在走下坡路。既然如此,實現10%以上的GDP增速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即便到時官方拿出了好看的統計數據,鑒于莫迪政府的“注水”歷史,人們也有理由懷疑,5萬億美元經濟體量的可信度究竟能有多大?
不錯,莫迪抓住了實現5萬億美元GDP目標的“牛鼻子”,即在基建領域投資100萬億盧比用于公路、鐵路、橋梁和醫院建設,這樣的安排顯然是為了大力彌補國內基礎設施相當落后的嚴重“短板”。目前,印度不僅公路硬路面匱乏,鐵路軌道陳舊,機場和港口設施與運力不足,同時印度還有數百個城市承受著每天超過6小時的停電煎熬。對此不進行“大手術”與“強輸血”,不僅會阻礙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改善,還會讓莫迪用來支撐5萬億GDP目標的旅游業發展規劃大打折扣。但是,基礎設施的顯著改觀卻離不開財力的有效支持,可目前印度公共債務達到1.19萬億美元,每年僅外債的利息支出就占了印度財政收入的26%,而且印度政府計劃在2019-2020財年將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3%。一方面要如期償還債務本息,另一方面要控制赤字率,印度政府手中有多少用來投資基礎設施的真金白銀真的很難說。
最后還須關注一下印度高居不下的失業率。過去5年印度失業率幾乎保持著與經濟增長同樣的增速,去年還創下了45年來的最高水平,而在印度的失業人群中,青年人的失業率要比平均失業率高得多,其中15-29歲城市失業率男性為18.7%、女性為27.2%,絕對數量是5個年輕人中至少有1人找不到工作。排除少數選擇性失業外,青年群體大面積失業的事實表明,印度國內的勞動力素質并不能與崗位需求形成很好的匹配,而失去了人力資本有效素質支持,印度經濟的增長腳步又能走得了多遠呢?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