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有出差經(jīng)驗的人大抵都會產(chǎn)生一種印象:國內(nèi)城市最堂皇的去處是高級賓館、會展中心、大型超市、高端飯店、豪華寫字樓、游客中心,而不是最能喚醒我們記憶和靈魂的書店。我剛踏入現(xiàn)在生活的這座小城時,不足十萬人的城市,書店至少有30家,如今城區(qū)人口發(fā)展到50萬,書店卻只剩下五六家,有的還在生存線上掙扎。我有時不禁想:實體書店何時重煥生機呢?
“高顏值”書店的應時而生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想象。
不久前,著名實體書店“鐘書閣”布局北京。這家書店被稱為“中國最美書店”,十余次獲得國際設計大獎,目前在全國已有17座連鎖店。“鐘書閣”北京店位于中關村融科資訊中心,設計新穎獨特。外部是小橋流水,中庭曲折而上的樓梯就像北京逶迤的胡同,兩側一道拱形書墻,將圖書從腳底延伸至頭頂,使人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夢境。兒童館那一座座高低有致的小木屋,一如微型的北京城。角落里的座椅都是清一色的京劇臉譜,充滿北京元素。
在營造書店的“高顏值”上,“鐘書閣”是比較早吃“螃蟹”的,卻決非唯一。上海、深圳、西安、南京、成都、鄭州、廈門、廣州、哈爾濱、昆明等許多城市都存在此類新型書店,2018年,西安全市即增加實體書店840余家,其中不乏言幾又、西西弗等著名“高顏值”書店品牌。
書店追求“高顏值”,贊賞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反對者認為:書店以“顏值”取悅讀者,本質(zhì)上是一種墮落,書店存在的意義在于所經(jīng)營圖書的價值,離開了這一點,書店也就沒有存續(xù)的必要。
對這種將“顏值”與“價值”截然對立的觀念,我不敢茍同。
誠然,經(jīng)營圖書必須在乎價值。圖書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它提供的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啟發(fā)力的真知識;二它的價值觀應該有益世道人心。閱讀不只是一種個體行為,它終究會反射到社會上,我們讀什么樣的書就有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不過,想讓圖書內(nèi)蘊的價值“變現(xiàn)”,前提是有許多人愿意去閱讀。如今的問題在于:娛樂方式多元化,讀書只是其中之一,還是最不新潮的那一個。
我上世紀80年代初念大學時,一個人不讀書時,頂多也就是去看看電影、逛逛公園、溜溜冰,這些事都不容易上癮,書店最終還是可以輕而易舉地俘獲我們的目光。現(xiàn)在呢,書店之外的誘惑實在太多,光是一個智能手機就可以玩出無數(shù)花樣,不知不覺讓人耗掉大量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假若我們的書店還是老模樣,不美美容、不玩點陌生有趣的東西,多少人還會走進去?假若大家連書店都不進,書店的價值又如何體現(xiàn)?
經(jīng)營實體書店是一種市場行為,而投資的本性是追求回報的,不能老靠情懷支撐。書店“顏值”高了,大家愿意將其作為一個業(yè)余消遣的場所,喝喝茶、吃吃飯、看看展覽、聽聽講座,閑了再翻翻架子上的書籍,喜歡的帶一兩本回去,經(jīng)營者就可能獲得利潤,將賣書這活兒長久干下去。何況,書店有無“價值”,最終起作用的是經(jīng)營者選書的眼光。換句話說就是:有“顏值”的書店未必沒“價值”,沒“顏值”的書店未必有“價值”。
開書店先靠“顏值”,再靠“價值”,固然不是萬能兵法,卻是破解當下紙書閱讀萎縮、實體書店越來越少這種尷尬的“神器”之一,千萬不可隨便“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