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浩
一位朋友近日從鄉村中學退休,遇見兩件事感覺頗不舒服:一次是某部門比其年輕許多的負責人到他家,進門即大聲直呼其名姓;一次是鄉政府一年輕女子電話通知他開會,開口即問你是某某某嗎?
不得不說,“連個稱呼都沒有”,并不是指無名無姓招呼,而是怪其輕薄無禮。老師之謂聽聞久了,忽一日被人直白地稱名道姓,有種斯文掃地的失落,更有“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況味。
前一帶銜負責人,未以老師之謂相稱,似有其托大的資本。古代官吏之于庶民,社會地位本不平等,養成權勢者的飛揚跋扈,位卑者的謹小慎微。問題是,新社會本再無作威作福的官老爺與畏畏縮縮的布衣者。后一不帶銜女辦事員,也用那種上對下的口氣招呼人,想來并非因其初生牛犢不怕虎,而是所處工作環境影響,有樣看樣,優越感多多,說話口氣自然生硬。
與對下粗鄙相應的是,官場唯上是舉陋習難除。對年長而位卑者大多稱哥喚姐,對擁有副職官銜者一律按正職叫。對單位一把手叫其職銜已顯關系生分,須叫老板或者老大方顯威力。盡管不倫不類,但叫者邀寵的奴性畢露而不以為恥,被叫者受托大思想驅使而安然受之并因此飄飄然,其是否會導致惡變姑且不論,單是這種“天下之大,唯我獨尊”的心態就讓人側目。
看臉稱呼或許是職場生存法則,似乎只有真假之分,沒有好壞之別。然其時時左右著一域一部門的風氣。有人因此放言稱呼無小事,指的大概就是相去甚遠的皆大歡喜與反目成仇,甚或唯唯諾諾與戰戰兢兢兩種結果罷。于此有一點必須提及,即被叫者如果明智通達,那么面對趨炎附勢之稱呼,就會看淡了,因之演化出的種種齬齟甚至齷齪,也就不攻自破。尤其是帶著官銜的諸君謙虛謹慎,也不失為凈化心靈、牢記使命的一個善舉。
官場病變稱呼始,并非危言聳聽。私心膨脹,個性張揚,往往就是從所謂的“樹官威”滋養起來的,久之,老大之謂習以為常。試問忘乎所以者,不聞“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之古訓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