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宏 謝瓊 王勇
(西峽縣中等職業學校,河南 西峽 474550)
“工匠精神”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嚴謹、同時又具有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從業人員在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他們在職業上的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1]。而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體在全面認識自身的前提下,在認真分析當前環境狀況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知識結構,通過制定方向性計劃,采取主動性措施,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與未來的工作相匹配,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為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具有系統性、層次性、相關性、持續性、動態性、前瞻性[3]。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旨在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了解自己,改變自己,對于自己未來的生活發展,做出前瞻性的預設,以增強中職學生在學校期間學習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古今中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觀點諸多,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我們發現“工藝精神”有四個主要特點:(1)不斷提高。注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細節,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思想,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力爭將質量從90%提高到99%。(2)一絲不茍。必須保證每個產品組件的質量,不投機取巧,如果產品質量達不到嚴格的檢測標準,就不能進入市場。(3)耐心專注。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工匠們將堅持和專注于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改進生產手段,不斷改進生產工藝。(4)愛崗敬業。工匠需要具備一種敬業精神,干一行、愛一行,擅長自己的專業特長,打造本行業內最卓越的產品[4]。教師將“工匠精神”的這些特點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規劃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相應的章節和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

表1 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計劃
在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隨機抽取西峽縣中等職業學校二年級機電類100名學生。在知情同意和自愿參與的情況下,兩個班級在性別、年齡、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將一個班設為對照組,另一個班設為實驗班。
對照組班級仍然沿用傳統的直接教學法。實驗班的課程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過程。它將直接教學與間接教學相結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具體操作如下:(1)課前準備:安排預習作業,讓學生在網上搜索“工匠精神”等職業精神的內涵,以及與職業素養的關系,并去了解2013年5月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勞模和最年輕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90后焊工裴先峰的故事,以及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敬業奉獻獎”的寧允展,以及中共十九大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張恒珍的故事,思考這些人是怎么從一名普通的中職生成長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人才,從這些具有“工藝精神”的高級技術人才的身上時思考他們如何詮釋“敬業、卓越、嚴謹、敬業、守信、創新”的“工匠精神”。(2)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每組選擇一個人分享課前學習的“工匠精神”的理解與感悟,并以PPT的形式進行講解。然后看兩個視頻,一個是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技能競賽的視頻,學生們技能操作嫻熟;當一段視頻無人監督時,學生們聚在一起玩手機的場景。讓學生對比兩個視頻,分析兩個視頻中學生的行為,從權利、義務、規范、以及如何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等方面,討論我們如何從一名懵懵懂懂“學校人”成長為一個有堅定理想、忠于職守、努力鉆研的“職業人”。根據學生的總結,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工匠”是具有技術專長的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要求從業人員具有高超的技能和技能,更需要注重責任心和細致的工作態度,以及職業身份、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把工匠精神滲透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每一節課堂中,并與實際的學習任務相聯系,切身去實踐“工匠精神”時,精益求精完成作業時帶來的滿足感,把“工匠精神”作為一個職業學生必須具有的理念和行為習慣。(3)課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再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與學生的培訓教師進行訪談,評價“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效果。

表2 實驗班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滿意度調查
組織學校技能競賽、職業生涯規劃演講比賽等比賽,同時參觀學校的成功畢業生,了解他們的夢想追求,實現他們的夢想。同時,作者提出了工藝在職業發展中的作用,并要求他們談談如何在學生時代樹立理想,精心規劃,實現規劃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作用。然后尋找周圍有手藝的人,制作小視頻,然后在課堂上展示給他們,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同學樹立榜樣。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了明確的目標,選擇了他們未來要追求的職業,并用行動攀登職業階梯。進入學校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中職學生更好地從自己選擇的專業出發,制定計劃,積極適應職業要求,從職業興趣、職業個性、職業能力、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進行自我測試,找到自己的一致性、專業差距和適應措施。手藝是職業素養的升華,要求學生將其融入“做人”和“做事”兩個方面。在追求自己職業理想的過程中,學生努力實現自我價值。